2025年10月21日,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在日本東京國會眾議院當選為新任首相後,受到議員們的熱烈歡迎。(圖片來源: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5年10月22日訊】2025年10月21日,日本國會舉行首相指名選舉。高市早苗在眾議院以237票(過半門檻233票)首輪過半,在參議院第二輪再以125票擊敗立憲民主黨代表野田佳彥,依憲法第67條規定,眾議院決定優先,高市正式成為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戰後首位女性領袖。
她的上臺並非延續,而是一場重組。自公同盟破裂、岸田派系瓦解、保守中樞陷入混亂之際,高市從裂縫中崛起。她不是體制的繼承人,而是秩序的重建者。
無派首相:以人事重組權力
高市以「無派閥首相」自居,看似孤立,實則是一場精密的權力重構。她拋棄傳統派系的依附結構,改以「人事配置」取代「派繫妥協」,藉此重新分配權力。
她任命木原稔為官房長官、茂木敏充為外務大臣、小泉進次郎轉任防衛大臣、片山皋月出任財務大臣,小野田紀美掌經濟安全保障,林芳正出任總務大臣。這份名單橫跨各主要派系,誰也獨佔不了核心。
表面上她是「無派閥」的象徵,實際上是以「首相官邸」為核心的再派系化工程。派閥仍在,只是從縱向依附轉為橫向協作。她把傳統的金流政治轉化為人事政治,以權力分配取代忠誠效命,讓「超派首相」成為一種制度設計,而非口號宣示。
合縱之內:派系共治的制度馴化
在黨內,高市深知任何改革都必須以制度安撫權力。她不解散派閥,而是讓派系「制度化參與」——以政務協調會議、政策研究會、青年局為平臺,讓各派在政策與預算上都有席位,但失去主導權。
這是她的「合縱」策略:整合各派、共治而不共權。她讓老派勢力共享舞臺,卻不再掌控聚光燈。安倍以魅力制派系,高市以結構制派系;前者靠信任,後者靠分配。
透過這種制度馴化,她在黨內建立了一種「合作而不從屬」的權力平衡,使內閣的穩定性不再取決於哪一個派閥,而取決於她本人能否維持制度的公正外觀。
連橫對外:跨黨共治的政治新局
更關鍵的是她在黨外的「連橫」布局。
在公明黨退出後,高市與日本維新之會達成政策協議,建立一種介於聯合與協議之間的政權模式。這並非傳統聯立,而是以「信任支持+政策協作」為基礎的共治結構。
維新提供改革形象與地方能量,高市則以中央權力和國家戰略作為交換。這讓她在大阪、兵庫等維新勢力區取得政治支點,並以「改革保守聯盟」為名,重構中道保守版圖。
這種合作具有戰國式的政治智慧:以合縱穩內,以連橫制外。她讓自民黨不再只是保守本位政黨,而成為可以吸納改革能量的彈性政權。
但這也是一場高風險博弈。維新理念保守卻深具地方主義色彩,對中央權力天然不信任。一旦政策分配或預算協調失衡,維新可能轉身脫盟,讓這場「新政權實驗」成為內閣不穩的引信。
合縱連橫的兩層權力結構
高市的政治設計,其實是兩層權力結構的疊合:第一層是黨內的制度性合縱——讓派系共治但不主導;第二層是跨黨的策略性連橫——以維新為外部支點,延伸政權合法性。
這兩層結構互為依托:黨內提供穩定,黨外提供動能。但一旦任何一環失衡,整個政權就會陷入縱橫失序的拉鋸。
結語:破局者的秩序重建
高市早苗的開局不是一場權力接替,而是一場政治重構。她以「無派閥」為旗號,行「再派系化」之實;以「改革合作」為名,行「權力重分配」之術。
這是日本自民黨自小泉純一郎以來,第一次真正的派系秩序再設計。她以制度整合內部,以策略連結外部,重寫了日本政治的操作邏輯。
然而,這樣的「首相中心制」若失去制度約束,最終可能走向另一種個人化權力的集中。派系被整合,但政治的競爭性也被稀釋。
高市以合縱立勢,以連橫定局。她是破局者,也是秩序的再創者。她的首相任期,不只是女性政治的象徵,而是日本進入「分權再集中」時代的起點。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