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低迷(圖片來源:Cheng Xi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28日訊】兩三年前中國各地陸續發生民眾在銀行的儲款消失,引發許多群眾抗爭後,後來中國政府開始清查這些有問題的銀行,並強迫這些銀行進行整並。根據路透社的一項報告指出,這一波約有290家銀行或信用合作社被整並。但整並只能讓這些高風險銀行不會馬上暴雷,並不能改善銀行經營環境惡化的問題。而這一年來不斷的對股市打強心針,也讓外資認為這場紙上富貴對經濟有害。
政府買房 銀行買單
從2018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崩盤的消息一波比一波驚悚。許多中國人相信,房地產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要挽回經濟下行的困境,就必須想辦法讓房地產止跌反彈。但房地產已經讓民眾大半輩子的積蓄蒸發,對房地產的信心幾乎消失殆盡時,這時又要叫誰進場接盤呢?目前中國政府的算盤是,由地方政府進場大舉購屋以做為社會住宅之用,據估計總共要買三千兩百萬套房。但這些年下來地方政府的財政早就負債累,哪有錢進場。因此就要求地方政府以發債來籌資購買,再由銀行來承購這些債券。中國繼續把銀行當作提款機,也將使得中國的金融風險危如累卵。
之前由於目前房地產爛尾頻傳,民眾也因房價下跌斷供普遍,使得銀行對於房地產的放貸更為謹慎小心。但中國政府認為這會讓房市的寒冬更無止境,因此人民銀行推出規模達3500億元的保交樓專項借款,並設立2000億元的「保交樓貸款支持計畫」,藉此引導各商業銀行提供配套融資支持房市。現在除此之外人民銀行更宣布擬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房屋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援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預計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這對肩負政策使命的銀行,是不是最後的飛蛾扑火呢?
紙上富貴的中國股市回春
2024年9月中國政府為股市進行一場「拉指數工程」,希望為低蕩許久的經濟注入一股強心劑。金管部門要求各公司進場買自家股票進行護盤,人民銀行降息與銀行存款準備率,讓機構投資人以更大的槓桿進場炒作。在政策作多之下,不管公司體質如何,人們的心態是通通可以買。這一波股市到底有多熱?今年9月中國股市融資買進餘額超過2.4兆人民幣,超過2015年股市大泡沫時期的2.27兆元。也就是說目前借錢買股票的情形,比當年股市創歷史新高時還多。
因此,雖然這一波股市上升了一千點,今年9月經濟學人雜誌卻稱之為一場「紙上富貴」,不但對激勵實質經濟沒什麼具體貢獻,反而對經濟體質有傷害。例如大家都知道股市是企業籌資發展的地方,但這一年的股市榮景卻對股市的籌資沒什麼幫助。今年前三季企業只從股市獲得七百億元的融資,不到所需資金的百分之一。若再加上企業用現金或借錢來購買庫藏股,等於是犧牲企業的經營發展,來換取股市上的數據。
原本期望股市榮景為實體經濟帶來的外溢效果也是非常有限,與去年相比金融業的名義增長僅為4%,主要原因是相關從業人員的佣金獎金內卷的太厲害,大家並未從這一波大賺一筆,自然無法帶動其他消費。野村銀行估計,平均佣金已從2014年的約0.08%下降到今天的約0.02%。再加上一般人也因之前房產崩產財富縮水,較無力投資,因此在這一波股市上漲中獲利不大。這都使得股市的熱絡無法擴散到其他消費,通貨緊縮的壓力一樣大。
對中國政府來講,這一波股市熱潮最大效益是,暫時轉移了眾人對銀行壞帳的關注,但問題依舊沒解決。過去銀行在中國算是特許行業,各銀行光是靠存放款利差就獲利頗豐,羨煞眾人。因此就被賦予許多政策任務,甚至變成地方政府的小金庫。銀行放款的決定不再取決於還款能力,而是政府壓力。各地方政府要用錢就找銀行界,各城投公司發行債券就賣給銀行。過去景氣上行時,問題還不大。現在這些債務到期後,往往被要求降息再展延。在此情形下銀行的利差也越來越小,資產品質越來越差,這也難怪有人說慢動作倒榻已經開始。
第二期債務重整更辛酸
這些年來房地產業者忙著與債權人進行債務重整,期待下一個景氣週期可以讓企業脫困。結果景氣寒冬比原預期還長,第一次債務重整的期限已經陸續到期,並將在今年第三季進入償債高峰。這使得已經搖搖欲墜的中國房地產業,再次進入一波嚴厲考驗。
在前次債務重整中,這些房地產業主要是與債權人談債務展延,以紓解金的流動性壓力,希望以時間換取空間。但這幾年下來,這些房地產業的財務狀況更差,且去化這個泡沫的時間更超乎預期。因此目前的第二期的債務重整中,債務展延已經無法讓這些房地產活下去,必須再大幅削減利息或是債務打折才能活下去。例如目前碧桂圓與債權人的五種債務協商方案中,包括削減九成以上的本金,也就是說債權人拿回不到一成的債權。
由於大多數房地產業普遍缺乏資金,且資產大幅縮水,因此債務展延的期限也就越來越久,而且屆期也可能是再次展延。因此目前鼓勵進行債轉股,將債權轉化為股權,減輕這些房地產的債務負擔。另外有些業者是做著「資產代幣化(RWA)」的美夢,希望搭上此波加密貨幣的熱潮,為冰冷的房市注入一股活水。他們希望借由將這些房地產代幣化,降低交易門檻,以活絡房市。事實上這恐怕也是另一項畫大餅。
這一波危機跟之前有何不同
過去中國也曾經有過大規模的債務與金融危機,例如朱鎔基時代的三角債問題。這些問題後來能夠解決,主要是得力於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用經濟體的成長來稀釋消化這些不良資產。當時每年經濟成長都以兩位數上升,但現在環境完全改觀了,官方公布百分之五的經濟成長率卻招來各界質疑。並且這個數字是靠內卷而來,割喉削價競爭,為短期的經濟數據而犧牲長期的經濟體質。
綜和各界看空中國經濟的原因包括:超乎預期的房地產衰退,除了削弱需求之外,也惡化地方政府財政,再加上出口需求減弱、生產率提升乏力和人口老化等因素,造成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因此IMF預期到2028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將跌到3.5%。這個數據將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導致大規模失業,也無法進行脫貧的工作,並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