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的本性清澈純淨,泥土摻入使它混濁。(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俶真》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
[大意]水的本性清澈純淨,泥土摻入使它混濁。人的天性安寂寧靜,嗜欲攪亂會使它不安。
人們過度勞碌心志而擾亂自己的精神,費盡心思去追求物質利益,這些都會耗損人的精神元氣而使精神離開了人的身心。所以,得寒症的人即使在春天還得藉助衣服來禦寒,而得熱症的人就是在秋天還是希望冷風來解熱。體內有病者,必定會在氣色上有所體現。
人們沉溺於世俗社會,必定身形受繫絆而同時精神散逸,所以不免會虛弱。如人被名利慾念所羈絆,必定是精神散逸在外,也必定會受牽累。
聖人學習,是要將心性返歸到最初質樸狀態而讓心神遨遊於虛無之境。達人學習,是要將心性與曠漠無邊相通而在寂靜淡漠中覺醒。若是世俗之人的學習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拔去德性,擾亂心胸,損傷耳目,老是糾纏、追求著事物的微小利益,為推行仁義禮樂奔走忙碌,在世上自我表現以求獲得世俗的名聲。這種事情我是感到羞恥而不屑做的。
所以與其占有天下,還不如對此超脫一些。與其有超脫的思想,還不如徹底拋棄天下而逍遙流連在虛無境地、通達於事物有無之間。因此,全天下的人讚揚我,我也不會受到激勵,全天下的人非議我,我也不會沮喪。對生死泰然處之,對榮辱通達處置。像這樣的話,就會將天下及天下之事看得輕如羽毛、浮泛芥草,誰還肯忙忙碌碌將外物當回事!
水的本性清澈純淨,泥土摻入使它混濁。人的天性安寂寧靜,嗜欲攪亂會使它不安。人的天生本性是耳能聽聲、目能觀色、口嘗滋味、鼻聞氣味、肌膚感受寒暑,這些天性都是一樣的。但為什麼有的人神志清醒,有的人不免痴狂?這就是因為制約他們的精神狀況的不同。
所以說精神是智慧的淵源,這淵源清靜,智慧就可明察。而智慧卻是心靈的城府,智慧公正不詐邪,人的心靈就平靜。所以人都不用流動湧動著泡沫的水做鏡,而用相對靜止清明的水照形,就是因為它平靜。同樣人們沒有用生鐵來照自己的形影,而對著明亮的銅鏡看自己的容貌,也是因為銅鏡平整。只有平和靜,才能顯現事物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