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达尼胜选纽约市长。(圖片來源: ANGELINA KATSANIS/AFP via Getty Images)
面對川普 他還能興風作浪嗎?
人世間的事真是好壞參半,當你有一件好事發生的時候,可能一件壞事也如影隨形,這就是東方人講的相生相剋的理。
川普亞洲行凱旋而歸,大獲全勝。可是一回到美國,就遇到了糟心事。那就是社會主義者曼達尼當選了紐約市市長,大選的最後一天,川普和馬斯克給予了干預,但是仍然沒有成功。
曼達尼(Zohran Mamdani)——這位被左翼媒體包裝為「改變之星」的新紐約市長,勝選後在他的第一場公開講話,卻讓無數支持者瞬間破防。
在選前,曼達尼打著「人人平等、一切免費」的旗號,以近乎烏托邦的語言吸引大批選民。他的口號是「讓紐約重新可負擔」,承諾要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交通、免費住房,彷彿明天就能建成一個「人民天堂」。
然而勝選後,他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記得我叫你們別再捐款了嗎?現在你們可以重新開始捐了。」
這句話一出,整個紐約的社交媒體炸了鍋。網友們紛紛調侃:「原來免費是要我們先掏錢的!」「今天讓你捐,明天就讓你交『革命稅』。」
「免費的午餐確實有——只是別人的錢買的。」
不少人驚覺,曼達尼的「理想主義」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社會主義話術:口號動聽、承諾動人,但一旦上臺,就要以「眾籌」的名義,開始搜刮民脂民膏。
一場從「免費」到「要錢」的驚人反轉
曼達尼在講話中描繪了一個充滿理想的「新政府藍圖」——要建立可問責、有熱情的市政團隊,讓紐約變得「公平、可負擔」。但當他話鋒一轉、提出募捐請求時,那份「理想光輝」瞬間坍塌。
正如一位網民尖銳指出的:「曼達尼的勝選,是美國歷史上最貴的一場政治課——讓人明白什麼叫『理想免費、現實付費』。」
短短几天,紐約不少選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被理想主義的糖衣所迷惑。據報導,有選民甚至表示,半年內他們就可能走上市政廳抗議。
曼達尼挑釁川普?這一仗他恐怕打錯了。
在勝選演講中,曼達尼不僅未展現執政謙遜,反而高調向川普政府「宣戰」,放話說:「如果川普想動我們任何一個人,就得先過我這一關。」
這番話讓川普輕蔑地回應:「那是個非常危險的說法,他最好對華盛頓保持尊重,否則他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
川普更指出,聯邦撥款掌握在總統手裡,「曼達尼若想讓紐約順利運作,就得先學會低頭。」
外界普遍認為,川普的態度輕鬆卻暗藏警告:聯邦資金在手,曼達尼難掀風浪;川普的政績與「免費口號」形成鮮明對比;曼達尼的極左路線,將成為共和黨的反面教材。
川普在活動中自信表示:「2024年11月5日,美國人民奪回了政府,重拾國家主權。我們拯救了經濟,也拯救了這個國家。」這番話不僅是對曼達尼的反擊,更是對極左政治的一次總結性警告。
民主黨內部分裂 激進與現實的對決
曼達尼上臺後,並未團結本黨,反而將炮火對準民主黨高層,指責他們「軟弱、妥協、失去靈魂」。這種「革命者」式的姿態,讓民主黨建制派深感不安。
多名黨內人士警告說,曼達尼的「極左標籤」可能拖垮民主黨在全國的中間選民基礎,使本已脆弱的「反川普陣線」更加分裂。
正如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所說:「當社會主義者參選時最容易贏,只要承諾一切免費——誰不愛聽呢?
但這只是甜蜜的陷阱,因為許諾無法兌現。最後受害的,正是那些被承諾吸引來的選民。」這句話幾乎成了曼達尼現象的註腳。
當選後的「逃離潮」與信任崩塌
曼達尼的勝選不僅讓紐約出現「破防潮」,還引發了實際的「逃離潮」。
《紐約郵報》報導稱,選舉結果公布後半小時內,就有23個家庭聯繫教育顧問,要求把孩子轉到城外私立學校——其中多數是猶太家庭。他們擔心,曼達尼的親巴勒斯坦立場與反以色列言論,可能讓反猶情緒升溫。
更雪上加霜的是,曼達尼曾公開表示:「如果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來紐約,我會想盡一切法律手段逮捕他。」此話不僅引發以色列政府強烈抗議,也令美國的猶太社群心生恐懼。
同時,他的穆斯林身份也被極化操作。據統計,自9月到10月,X平台上針對伊斯蘭教的負面言論暴增了450%。這場「信仰政治化」的後果,恐怕不止於紐約。
「社會主義神話」的破滅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連遠在倫敦的市長薩迪克.汗都發來祝賀,稱「紐約選擇了希望而不是恐懼」。但現實卻是——許多紐約人正在選擇離開。
曼達尼的故事,其實是美國政治的一面鏡子,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曼達尼不是紐約的希望,而是美國的警鐘。」
他或許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經典的反面教材——告訴世人:當政治變成許諾一切的藝術,人民最終失去的,就是自由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