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I总部。(圖片來源: J. David Ake/Getty Images)
近年來,美國學術界正成為中共滲透與情報戰的前線。據多名網友與學界人士爆料,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已「被滲透得像個篩子」,兩年間連續爆出間諜與非法技術轉移事件。
中國學者簡雲青涉走私致命真菌案
2025年6月3日,美國司法部正式起訴該校中國籍學者簡雲青,33歲,與其男友劉祖永,34歲,被指控二人涉嫌非法走私「禾穀鐮刀菌入境美國。這種真菌在學術界被列為「潛在農業恐怖武器」,可造成穀物枯萎、糧食污染與毒素積累,一旦被濫用,可能對美國糧食供應造成災難性破壞。
聯邦起訴書顯示,現年34歲的劉尊永,浙江大學出身,曾在德州大學及密歇根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攻禾穀鐮刀菌——一種被國際學術界列為「潛在農業恐怖武器」的致命真菌。2024年7月,劉尊永持B-2簽證自底特律機場入境美國,卻涉嫌攜帶數小包禾穀鐮刀菌進入美國,並對海關人員謊稱不知物品性質。劉最終承認,他的目的原本是想在女友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但美國海關認為其行為違反公共安全規範,將其當場遣返。起訴書中亦指出,劉尊永在簽證申請過程中故意隱瞞部分信息。
簡雲青並非是「不知情的伴侶」 而是有中共黨員身份
聯邦調查局(FBI)隨後將調查重點轉向簡雲青。根據起訴書及簡訊記錄,簡雲青至少在2022年曾一次涉嫌將生物樣品帶入美國。2022年8月的一次簡訊中,劉尊永明確指示簡雲青將「梁老師(Teacher Liang,音譯)的種子」藏於鞋中入境,並告訴她如何應對海關檢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記錄顯示,簡雲青於8月13日從舊金山機場入境美國,但未申報任何生物材料,符合劉的指示。
2025年2月,簡雲青接受FBI訊問時承認自己是劉尊永的女友,但否認知情或協助走私。然而,FBI根據搜查令取得其手機後,發現她在2023年的年度個人總結中,不僅記錄科研成果,還清楚表明自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對中國共產黨效忠。這一事實表明,簡雲青並非單純「不知情的伴侶」,而是具有黨員身份和政治效忠背景的人士。
起訴書還披露
劉尊永和簡雲青均曾在同一所實驗室工作——劉2023年至2024年4月在密歇根大學博士後研究,簡雲青亦先後在德州大學及密歇根大學相關研究室任職。問題在於,密歇根大學的這個實驗室並未取得禾穀鐮刀菌研究許可,因此兩人的行為不僅違反大學管理規定,也構成美國聯邦法律禁止的生物走私行為。
2025年6月3日,美國檢察官發布新聞稿,強調此案的國家安全意涵。底特律分局FBI負責人Cheyvoryea Gibson指出:
「今天對中國公民簡雲青與劉尊永提出的聯邦指控,標誌著我們在保護社區安全與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他們利用在當地大學實驗室取得的許可權,從事走私生物病原體活動,其行為對公共安全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
綜合起訴書、簡訊及手機資料來看,簡雲青並非單純受男友影響,而是明知行動的黨員,受男友指示將致命真菌帶入美國,其行為直接觸及國家安全紅線。FBI與檢察官強調,這類事件凸顯了學術交流中的國安漏洞,以及境外勢力利用個人關係進行生物情報滲透的風險。
前科不斷 密西根大學成「情報試驗場」
事實上,這並非密西根大學首次與中共情報滲透事件扯上關係。早在2024年,該校就有五名中國籍學生被指控監視,美國密西根州國民警衛隊(MNG)在格雷林營地的設施與資產,涉嫌為中共軍方蒐集軍事訓練情報。儘管案件部分細節尚未公開,但美國國防安全局已將密西根大學列入「高風險科研機構」監控名單。
分析人士指出,中共長期鎖定美國中西部大型公立研究型大學,如伊利諾伊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因這些學校同時擁有尖端科技研究、軍方合作計畫與龐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是最易滲透、卻最難監管的目標。
「蜜罐戰術」再現 情報與情感交織的隱形戰場
除科研滲透外,「蜜罐」戰術正成為中共在美國情報滲透的新手段。
《泰晤士報》(The Times)近日刊出專題報導〈女間諜發動「性戰」竊取矽谷機密〉,揭露中共和俄羅斯情報部門正在培養大量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女性間諜,滲透美國科技、軍工與學術機構。報導指出,這些女特工常以研究員、留學生或商務顧問身份出現,專門接近工程師、高階主管與科研人員,甚至以戀愛、婚姻與生育為手段,長期嵌入目標人物的生活圈,竊取技術或情報。
美國帕米爾諮詢公司首席情報官、前國防部反間諜調查官詹姆斯.穆爾維農指出,過去兩年他「親眼見到此類活動明顯增多」。他表示:「我每天都收到數十個來自年輕漂亮中國女性的LinkedIn邀請,她們的背景資料設計得非常精巧,看似研究或商務合作,實際是誘導接觸的第一步。」
福克斯新聞進一步報導,中共蜜罐網路早已不限於美國,而是形成了全球性情報聯盟。近年這種行動的重心,也從傳統的科技竊密與商業滲透,逐步轉向政治影響與輿論操控。例如,中共特工利用婚姻與情感操控滲透歐洲智庫、美國議員辦公室及地方政界人脈,試圖塑造「親中論述」,削弱對中共威脅的警覺。
「長線培養」 中共滲透的隱忍戰略
與西方情報機構的短線行動不同,中共情報戰的特徵是「放長線釣大魚」。他們不急於立刻取得機密,而是耐心布局、長期培養。從留學生、學者、企業家到配偶與後代,中共往往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養成「明日之星」,再利用其身份與地位滲透美國決策圈。
正如一位前CIA情報分析員所言:「中共並不急於拿到今天的機密檔,它要的是明天的決策權。」
簡雲青案只是冰山一角——她可能並非職業間諜,而是中共「科研情報體系」中一個不起眼的環節:被收買、被利用、甚至被情感綁架。這種灰色地帶的滲透模式,比冷戰時期的間諜戰更難偵測、也更具毀滅性。
當學術成為情報的偽裝
從簡雲青事件、到密西根大學多起間諜案,再到「蜜罐情報戰」的全球蔓延,一條清晰的線索逐漸浮現,中共正以學術交流、科技合作與情感關係為外衣,實施跨國情報滲透戰。
這場戰爭無需槍火,卻直擊自由世界的核心,信任、學術與開放制度。
美國的高校、科研機構與政界若仍將「合作」視為無害的學術互動,終將在不知不覺間,為紅色勢力打開通往制度心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