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特斯拉計畫在未來一兩年內,將所有其他零部件都更換為中國以外地區生產的零部件。馬斯克的特斯拉要求供應商在其美國製造的汽車中排除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加上最近不安定且有升級趨勢的周邊環境。這是不是馬斯克已經在為最壞的結果提前做安排了,或許他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消息。」
「你敢相信嗎?如果馬斯克今天宣布特斯拉退出中國,明天那幾個國產新能源的價格就敢翻一倍賣給你。油價也是,國際漲了,他也漲,他說是受國際的影響。國際降了,他不降,他說他和國際不一樣。」
美中貿易爭端與地緣政治緊張,使關稅波動成為企業無法忽視的風險。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決定在美國生產的汽車中,逐步剔除中國製造零部件,並要求供應商尋找替代來源。目標是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全面實現「非中國零件化」。
這一舉措不僅是企業策略的調整,更是全球供應鏈格局變化的縮影。
「繼特斯拉之後,通用也開始了,簡單說就是要求上下游供應商,在2027年之前全面停止採購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時找到可以替代的產品,甚至要提前一年完成。」
這些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們試圖在關鍵技術環節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自疫情擾亂中國供應鏈以來,特斯拉就開始推動零部件多元化,鼓勵中國供應商在墨西哥等地設廠。但真正加速這一進程的,是川普總統今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特斯拉很擔心加征巨額關稅,到時候再用中國零件成本就很高,車價可能會飆上天,根本賣不掉,所以他們提前將其供應鏈完全撤出中國,規避未來的風險。
特斯拉不僅在零部件上剔除中國元素,也在電池供應鏈上進行調整。過去,寧德時代(CATL)是其磷酸鐵鋰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但特斯拉已明確表示,美國製造業務將不再使用這家中國企業的電池,並計畫在內華達州建立本土生產基地,預計2026年投產。
「別動不動就讓特斯拉滾出中國,大眾、奧迪、豐田滾出中國,你支持國貨沒問題。我就告訴你,如果他們一旦離開中國,你連國產車都開不起。如果沒有蘋果手機,遙遙領先你都買不起,沒有百事可樂,遙遙領先的飲料你也喝不起。如果讓國外的石油企業進入中國,我們的油價也就三四塊錢1升。如果說沒有大眾豐田奧迪,我們將面臨十幾萬人的失業。所以說不要打著愛國的幌子去打壓那些合資企業,中國市場需要平衡,需要競爭。如果說真的被國產車壟斷了市場,那我們大部分人將回去登自行車,你信不?」
特斯拉近年在中國市場遭遇重挫,不僅銷量下滑、市場份額縮水,還不斷受到本土企業強勢崛起的衝擊。業內人士指出,特斯拉的困境並非孤例,而是外資企業在中國陷入所謂「養套殺」模式的又一典型案例。
2019年,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上海出席超級工廠開工儀式,中共政府為他鋪上紅毯,媒體更稱其「點燃中國電動車產業」。當時,特斯拉被視為外資進入中國的典範。然而短短六年過後,情勢急轉直下。中國消費者逐漸轉向更便宜、功能更多樣的本土品牌,比亞迪、小米汽車等迅速崛起。
2025年初,比亞迪兩個月銷量高達48萬輛,年增逾75%;特斯拉同期僅售出6萬餘輛,反而年減14%。2021年的市佔率為11%,而2025年跌至4%,而比亞迪則攀升至29%。
特斯拉在中國的遭遇,被不少評論家視為中共「養套殺」模式的最新案例。所謂「養套殺」,即中共先以龐大市場與政策優惠吸引外資進入,隨後中企藉助技術轉移、合資甚至商業間諜等方式,獲取外企的核心技術,最終將外企擠出市場。
上海超級工廠曾是特斯拉全球產能的半壁江山,但在合作過程中,中國企業藉助特斯拉的技術與產業模式快速成長,反過來成為競爭者。這種模式在中國對外資企業屢屢上演。
博主指出,除了餐飲業,零售品牌也在頻頻動作。作為體育用品巨頭的迪卡儂,據傳正在出售中國區部分股權,以優化資本結構;宜家的購物中心業務同樣出現在拋售名單之中。一批我們熟悉的洋品牌,不是已經被賣掉,就是正在尋找買家。
如果只是某一家外資撤離,大家或許見怪不怪。但如今大批外資接連撤出,背後折射的可能是中國消費市場的疲軟。而消費不振的深層原因之一,正是中產階層的滑落。
中產階層的最大壓力,一方面來自降薪裁員,另一方面則是房價下跌。
博主是一名北漂,她說,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都不容易,如果在家鄉就能找到好工作,又有誰願意漂泊在外呢?裁員對在外打拼的普通人來說格外殘忍,尤其是那些已經成家立業、揹負房貸的人,壓力更是沈重。
如今在北京的地鐵裡,你會陸續看到拖著行李箱返鄉的人,眼神裡滿是失落與心酸。很多人甚至還不知道該如何向家人解釋,擔心得不到理解。她感嘆,今年在北京打工真的很難,但她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眼前的困境只是暫時的,日子終會慢慢好起來。
隨著外企不斷撤離,中國的打工人正面臨失業潮,而這個撤離的趨勢還在持續加劇。
「最近透露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就是日本也在加速去中國化。你逛一逛優衣庫就知道了,你把優衣庫的衣服翻開,看看它的產地,以前很多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現在很少made in China都是made in越南、老一撾,還有孟加拉國等等這一系列國家。為什麼不made in China呢?是我們的生產成本高了嗎?這只是一個說辭,其中更大的原因就是日本隨著美國、歐洲一起去中國化,這個是佔最主導的因素。」
博主認為,所謂的去中國化分明就是中國人換了一個地方幹活。
「特斯拉去中國化的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並非偶然事件,而是地緣政治、成本、市場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諸多因素中,關稅問題首擔其衝。特斯拉忌憚高額關稅帶來的成本增加,為了降低風險,選擇了跟風避險。同時政策因素也對其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當前複雜的經濟和政治環境下,政策的不確定性讓特斯拉不得不重新審視其供應鏈布局。」
博主說,特斯拉進行供應鏈調整並不容易。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地,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資源。特斯拉想要完全脫離中國供應鏈,會面臨重重困難。對於全球汽車產業來說,這一變革可能會引發供應鏈的重新洗牌,促使其他企業更加註重供應鏈的多元化和穩定性。
=====================
●《看中國》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乾淨世界《看中國TV》訂閱頻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OxWkCG46DBd41d1gt0c
和我們一起守護香港、守護台台灣、守護14億中國人,獲得真實資訊的權利!
榮譽會員招募中:https://www.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看中國》作為一家不受中共審查的海外獨立中文媒體,已經在全球各地義工的支持下走過了風風雨雨近二十年。2019年,由於《看中國》堅持一線獨立報道反送中運動,我們在Facebook上可賺取廣告費用的新聞帳戶被強行關閉甚至註銷;由於我們堅持報道台台灣民主選舉及中共病毒疫情真相,我們在Youtube上的頻道被黃標,收入甚微。但為報導真實資訊,《看中國》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