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圖片來源: 公用領域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
【看中國2025年11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中日關係在短短兩週內急轉直下。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關於臺灣情勢的假設性答詢,本屬技術性回應,卻引爆了北京罕見的激烈反應;從外交部連番譴責,到文旅部、商務部密集祭出制裁,再到中共駐外官員在社交媒體上出現極端「斬首」言論,使原本可控的外交摩擦迅速升級為區域性風暴,那麼,中共的外交系統是否已經部分「失控」?民族主義是否正在反噬自身?
高市一句話 北京反應為何如此猛烈?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7日的國會答詢中,被在野議員問及:「若中國以海上封鎖等方式在台海製造危機,日本是否可能進入《存立危機事態》進而行使集體自衛權?」
高市回應稱:「若中國先採取行動,並對前來支援的美軍使用武力,日本必須做好應對準備。」
這番內容並非日本政府對臺政策的重大轉向。事實上,類似的論述早在2021年就由安倍晉三與麻生太郎公開講過,當時北京大多選擇低調處理。
然而,今年中國官方的反彈卻完全不同。11月13日,中國副外長孫衛東召見日本大使強烈抗議;隨即,中國文旅部、商務部等部門陸續宣布中止日方文化活動、暫停部分產品進口、凍結旅遊團體申請,並一度暗示可能啟動更高層級的制裁。
在北京,外交辭令罕見地密集、統一,彷彿一夜之間,中日關係從「重啟溝通的蜜月期」跌落至冰點。
為何以前能冷處理,現在要全面升級?臺灣學者明居正分析,北京的反應「並非單因日本」,而是中共試圖同時測試三方:測試日本新政府的底線;測試臺灣新政府的反應;更重要的是測試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的決心。
「中共想看看,美國在川普上任後,對台海及東北亞議題是否會保持強硬。如果川普表現軟弱,北京就會推進下一步戰略。」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說。
危機真正引爆點:一名中國外交官的「奪命失言」
多數分析認為,本次外交急速惡化的關鍵,不在高市發言,而在中共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推特發言。
高市言論發表兩天後,薛劍突然在X平台上發布一則極端貼文,暗示要「斬掉高市的頭顱」。儘管貼文很快被刪除,但已足以刺激兩國輿論,日本政壇強烈反彈,多名閣員公開譴責並要求驅逐薛劍;中國國內民族主義者則稱其為「硬氣外交官」,推升網路情緒。
在雙邊輿論同時升溫下,中日雙方幾乎都被「架上了臺」,誰都無法輕易退回原點。
有中國自媒體分析稱:「若無薛劍的失控發言,形勢本不會如此激化。」
這種「下克上式外交官迫使中央強硬」的現象,也令外界意識到,中共外交體系內部正在面臨某種結構性變化。
戰狼外交的副作用:外交官正在反向影響中央決策?
過去十年,中國外交體系逐漸出現一種顯著變化:專業外交官的角色正在被政治宣傳角色取代。從盧沙野在法國公開否定東歐國家主權,到中國駐瑞典、巴西等國大使頻頻在社交媒體辱罵當地政府,這些曾被認為「越線」的行為,在體系內部反而被默許甚至被鼓勵。
多倫多方臉,這並非單一外交官的激情,而是體系結構性變化的結果:「戰狼外交等於告訴所有外交官:你越敢罵、越敢沖、越敢挑釁,你就越能在這個體系裡被看見。」
這種激勵導致三個深刻後果,包括專業外交的地位被稀釋;外交政治化導致「政策窗口」收窄;中國外交官的行為越來越像「前線戰鬥員」。
多倫多方臉指出:「戰狼外交製造出一種錯覺:外交官不是代表國家溝通,而是代表國家作戰。」在這種心理結構下,一些外交官會主動製造摩擦,以獲取政治紅利,即便中央並未要求如此激烈。
因此,薛劍事件不是外交官在反向影響中央,而是北京親手改造了外交官的角色定位,最終導致外交系統「去專業化、去邊界化」,形成一種可控度逐漸下降的行動模式。
北京為何不能處罰薛劍?民族主義已從工具變成束縛
外界普遍認為,北京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對薛劍做出重罰,不僅因為中日關係正在緊繃,更因為中國內部的政治環境已經發生質變——民族主義不再只是統治工具,而是反過來約束決策的力量。
薛劍的發言在國內被視為「政治正確」。中國網路輿論高度單一,民族主義敘事長期佔據主導。多倫多方臉指出:「在今天的中國,你越反日、越強硬,越不可能出事。」若北京處罰薛劍,將被解讀為「對日低頭」,激化國內民族主義反彈。
戰狼外交由中央主導,因此不可能反向追責。習近平時代外交風格明確強調「鬥爭精神」,不斷要求幹部「敢於戰鬥」「敢於亮劍」。
方臉形容:「戰狼是中央親自點燃的火,你無法要求點火的人同時責怪燒焦廚房的廚子。」處罰薛劍,即等於承認過去的外交路線存在問題,這在政治上等同否定「最高指示」,不可能發生。
在「備戰臺灣」的官方敘事下,北京更無法懲罰強硬派。中共內部正在進行以對臺戰爭為名的整肅與反腐,在這種氛圍下,中央需要強化軍心與宣示「強硬形象」。此時若重罰薛劍,只會讓體制內菁英產生困惑——到底什麼才叫「強硬」?邊界在哪裡?對一個高度集權的體系來說,這比外交損失更危險。
極端民族主義讓「越線行為」反而變成升遷籌碼。方臉指出:「民族主義是傷害最小、收益最大的政治手段。你越激烈,越安全。」
在這種結構中,溫和言論意味著政治風險,失控言論意味著政治保護,而挑釁行為則意味著忠誠表現。因此,薛劍越線不是意外,而是體系激勵的必然結果。
若失控蔓延至軍隊?區域情勢恐將失去緩衝空間
目前的失控主要發生在外交層面,儘管帶來衝突,但仍可在輿論冷卻後重新調整。
但分析人士警告:如果同樣的「下克上」機制蔓延到軍隊,風險將難以控制。
例如:在台海偵巡任務中,某飛行員若在民族主義情緒下「擅自開火」,即便違令,國內輿論也可能把他包裝成英雄;若北京發現事態升級已不可逆,只能順勢而為,可能導致區域戰事意外引爆。
明居正指出:「中共正在測試川普。若美國表現軟弱,中共會向臺灣與日本加大施壓。但若內部出現無法控制的民族主義衝動,危機可能在無人預料的情況下失控擴大。」
中日之間仍留有空間?北京沒有打出「稀土牌」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此次制裁多集中在文化活動、農漁產品、旅遊限制等象徵性領域,並未觸及戰略性資源或高科技供應鏈。尤其是北京沒有動用「稀土牌」——這被視為中國對日最具殺傷力的制裁工具。
這顯示,北京雖必須回應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但仍保留實質外交空間,避免把衝突推入全面對抗。
民族主義正在改變東亞的外交風險結構,這場突如其來的中日衝突,為東亞敲響了警鈴。
中國國內多年累積的民族主義情緒,正逐漸從中央操控的工具,轉變為可能反噬政策的壓力來源。外交官的戰狼化,不再只是宣傳風格,而成為影響政策走向的現實力量。
未來,北京能否重新管控外交系統、抑制戰狼式「下克上」?民族主義是否會繼續擴大並蔓延至軍方?川普政府與日本、臺灣未來將如何應對北京不斷試探的極限?
這些將決定未來數年的東亞局勢,甚至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