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卡扎菲与美并肩战斗

发表:2003-01-27 16:4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据人民日报 (2003-01-27)报道,利比亚发现美国的人,就是他们的敌人,昔日的宿怨如今处在同一条战壕里。

戎装的卡扎菲气宇轩昂

  卡扎菲变了:他加强与欧洲合作,推动泛非洲联邦的建立,主张以巴建立统一的国家,向美国提供情报。

  “你的敌人的敌人,就是你的朋友。”20多年来,利比亚和美国这对夙敌一直都斗得 你死我活,但在反恐的大潮下,利比亚与美国筑起了同一条战壕,为痛击共同的敌人而战。

  作为利比亚的灵魂人物,卡扎菲对西方一直摆出对立的姿态,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就一心要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多年来虽备受经济制裁之苦,不过卡扎菲始终没有屈服。去年,利比亚被布什贴上了“无赖国家”的标签,若是以前,卡扎菲可能要给美国一个下马威,但现在,他却主动请缨,将掌握的“基地”组织情报交给美国。这头撒哈拉沙漠的雄狮变了,变得温和了。

  最近,卡扎菲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斯科特·安德森的采访。在谈到利美关系时,卡扎菲态度有了很鲜明的变化,正中了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到底是什么促使卡扎菲作出改变呢?这种改变的背后又藏着什么玄机呢?

  卡扎菲在利比亚掌权至今已有33年光景了--西方国家想送他上黄泉路的时间几乎与之一样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卡扎菲是美国政府的头号“要犯”,美国总统里根眼中的“中东疯狗”。今天,他找来了形象顾问,似乎决心要重新包装自己。

  藏在墨镜后面的眼睛

  那是试探性的微笑,证明他的警惕性极高

  穆阿迈尔·卡扎菲--利比亚家喻户晓的传奇领导人--身穿金光闪闪的长袍,头戴与之相配衬的帽子,在帐篷旁边的空地上踱来踱去。他一边走一边低头凝视着赤裸的大地,偶尔停下脚步,抬起头眺望周围的树木。一名助手小跑着来到他身旁,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卡扎菲猛然转过身来,看来他先前没注意到我。

  卡扎菲高大的身躯仍保持着运动员的体格,颇具大将之风。嘴角的微笑经过修饰,带着试探的味道,眼睛深藏在褐色的太阳眼镜后面。显然,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他一边和我握手,一边用英语说“欢迎,感谢你到来”,脸上展开了笑容。他将右手放在胸前,那是阿拉伯人表示友好和问候的手势。

  一张白色的塑料桌子和三张塑料椅子已被事先放在一棵大树的树阴底下,寒暄过后,我和卡扎菲,还有他的翻译,一起坐了下来,其他随从则退到一边。卡扎菲坐定后,一名家仆静静地走了过来,递给他一把自制的苍蝇掸子。他希望与西方握手。

  向美国伸出友谊之手,是卡扎菲最重大的转变

  西方情报认为,卡扎菲是全球游击队组织的赞助人,上世纪80年代多起致命的恐怖袭击事件都由他幕后操纵,其中最著名的一起是洛克比空难。

  为了摆脱不光彩的名声,现在的卡扎菲选择与欧洲重修旧好,建立外交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而不是选择号召“武力斗争”对抗西方帝国主义;选择仿效欧盟,希望建立一个泛非洲的联邦,而不是选择策反阿拉伯邻国。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他的态度甚至出现了彻底的改变--从前,他坚持要将“犹太复国运动者”推进大海;现在,他却提倡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组建共同的国家,实现和平共处。

  卡扎菲解释道:“现在还说誓要将犹太人抛入大海,已经行不通了。即使可以做到,但也不能接受。解决中东问题的办法是让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结成一个国家,因为只有以巴人民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双方的利益才得以实现,”他停了一下,耸了耸肩膀,“他们可以称这个国家为以色斯坦(Israetine)。”

  当然,向美国伸出友谊之手,是卡扎菲最重大的转变。他是最早谴责“9·11”事件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他默许由美国领头的盟军攻打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据说他还和美国分享有关“基地”的情报,帮助美国搜寻“基地”分子的踪迹,令其他阿拉伯国家领导人都为之震惊。

  “非常奇怪,”他沉思了片刻,脸上露出了高深莫测的微笑,“就利比亚而言,我们发觉自己身处战壕当中,和美国有着共同的敌人。”位于兵营中心的官邸

  官邸外围遍布防御工事,可见卡扎菲缺乏安全感

  卡扎菲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官邸,坐落在市郊南部阿齐齐耶兵营的心脏地带。兵营实际上就是一座城市,市内遍布高墙和加固了的碉堡。要到达卡扎菲位于市中心的官邸,必须经过了3个检查站,每个检查站都有戴着黑色贝雷帽的突击队员和便衣把守。卡扎菲的官邸出人意料的简朴,占地4公顷左右,周围有了望塔和2.4米高的混凝土工事环抱。里面的一块空地上,支起了一个简陋的贝多因人帐篷,卡扎菲在帐篷里摆放了一些装饰品作点缀。

  见证美国暴行的废墟

  美军战机炸毁卡扎菲官邸,15个月大的养女遇害

  几百米以外又是另一番慑人的景象:一座三层高的建筑正面被破开,天花板上的瓦片摇摇欲坠,可以看到,电线从缺口中穿过。这里曾是卡扎菲的办公楼,1986年4月15日早晨,美国出动战机向这座建筑物投下炸弹,用以报复一起发生在西柏林的爆炸事件,美国认为那是利比亚在幕后捣鬼。

  美军的袭击夺去了卡扎菲只有15个月大的养女的性命,而卡扎菲也几乎成了炮灰。此后,废墟被保存下来,它就像见证美国暴行的纪念碑,含蓄地暗示着卡扎菲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卡扎菲可谓少年得志,27岁就凭着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掌权,成就了一番伟业。上世纪80年代,卡扎菲的野心开始膨胀,为了实现阿拉伯国家的“大一统”,他被指不惜“导演”政变。

  凭着墨镜的遮挡,卡扎菲冷眼旁观,窥探着在他面前出现的形形色色人物。谈笑风生处,他还会流露出几分自嘲的智慧。如此神秘的一个人,如此不愿意将自己的弱点暴露于人前的一个人,他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

  发动政变推翻帝制

  在民族忧患意识驱动下,27岁的卡扎菲成功夺权

  1969年,这位年仅27岁的通讯兵团陆军中尉发动了政变,推翻了伊德利斯王朝。政变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它经过了长达10年的酝酿,而卡扎菲则令一切水到渠成。

  利比亚在卡扎菲领导下所进行的改革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来得激进。上世纪50年代末,利比亚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外国势力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主要的财富都掌握在11万意大利殖民者手中。任由西方摆布的傀儡国王允许外国军队在利比亚建起了多个基地,其中包括惠勒斯空军基地--这是当时美国在海外最大的空军基地。巨大的石油开采业令利比亚越发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属品,大片土地被西方石油公司租借。摆在卡扎菲面前的未来之路已清晰可见,那就是革命。“当时,利比亚甚至不能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感到有责任将利比亚从外国人手中解放出来。”卡扎菲说。

  夺回石油控制权

  出口石油的收益用于发展教育和建设基础设施

  政变成功后,时任陆军上校的卡扎菲和他的革命司令部委员会得到了广泛支持。他们关闭外国驻军的基地,勒令意大利殖民者赔偿战争损失。上世纪20年代的殖民侵略战争中,墨索里尼在利比亚犯下滔天罪行,约四分之一的利比亚人无辜丧生。

  在石油贸易分成上,卡扎菲认为利比亚人应该享有更大的份额,但外国石油商人无视这一要求,卡扎菲于是将油田国有化。

  与此同时,卡扎菲致力推动利比亚进入20世纪。他将出口石油获得的收入用作教育、医疗和公共房屋基金,连最边远的地区也受惠。一场横扫全国的社会变革如烈火般熊熊燃起,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了尊重穆斯林神职人员,卡扎菲严禁酒精和西方音乐,但在妇女解放运动中,他又功不可没。今天,利比亚许多城市妇女都无需戴头巾,根据官方透露,全国大学生中女性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庞大的特务网络

  秘密警察和告密者时刻盯着“反动分子”

  在利比亚,秘密警察和告密者构成了庞大的网络,他们时刻盯着“反动分子”的一举一动,原教旨主义者、垂涎大权的军官和西方化的商人阶层都是监视的对象。一有蛛丝马迹显示有人企图策划阴谋或政变,卡扎菲就会不厌其烦地频繁更换军官和政府官员,无休止地重新划分行政界线,如此一来,必然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混乱,但却保证无人能够打下坚实的权力基础,足以挑战他的地位。逐渐变得不安分

  卡扎菲被斥煽动叛乱,频遭阿拉伯国家责难

  西方认为,随着国内形势渐趋稳定,卡扎菲的野心开始膨胀,觊觎起利比亚以外的天地。披上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斗篷,卡扎菲追逐着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梦想。他的算盘似乎已经打好,如果石油“贺礼”不足以打动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接受他的方案,他就准备在这些国家“导演”一场政变。上世纪70年代,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不停地谴责利比亚干涉别国内政,包括在金钱上资助游击队组织和暗杀小组。在那个十年的最后时期,利比亚不仅与埃及、乍得交战,还被指控煽动突尼斯叛乱。

  1973年,卡扎菲在阿拉伯石油禁运中担当起导演,他还号召消灭以色列,将美国气得火冒三丈。1973年中东战争中,多支巴勒斯坦激进游击队躲到利比亚避难,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尼达尔的法塔赫革命委员会。美国指,他们以利比亚为基地,发动了多起针对西欧人的袭击事件。同时,卡扎菲从前苏联购买了数十亿美元的武器,又向全球的武力“解放运动”组织提供武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左翼游击队,北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分离组织“埃塔”,菲律宾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都得过他的“恩惠”。美国还指责,卡扎菲从国际警察头号通缉名单中精心挑选出乌于达独裁者伊迪·阿明,邀请他到的黎波里作客,筵席间两人把酒言欢,卡扎菲表现得甚为热情。利美交恶大动干戈

  20年来,利比亚与美国不断出现军事摩擦,积怨渐深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对卡扎菲充满敌意。

  1973年,卡扎菲宣称扩大利比亚在地中海的领海,其领海范围再向外扩大12海里,而不是国际上普遍公认的2海里。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美国当然极力反对利比亚的这项领海政策:因为美国航母战斗集群经常在靠近利比亚领土12海里的区域内演习,而美海军的战斗机也频繁进入利比亚所宣称的所谓“领海”。1981年,美国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的战斗机。在里根上任第一年的年终,他命令所有留在利比亚的美国人(约有1500人左右,大部分是石油工人)要么赶紧离开利比亚,要么就得面临美国的法律指控。在1982年,里根开始对利比亚实施石油禁运制裁。

  美国的制裁反倒激怒了卡扎菲,促使他采取更为激进的做法反抗西方国家。1984年,伦敦举行了反对卡扎菲的游行示威,结果利比亚驻伦敦大使馆竟然开枪企图驱散示威人群,导致一名英国女警察中弹身亡。翌年,一群恐怖分子劫持了意大利的阿奇里·娄罗号油轮,并枪杀了美国人质里昂。这一恐怖主义行径在利比亚的黎波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美国方面随后指控利比亚参与策划了整个劫持行动。

  1986年4月5日,西柏林一间迪斯科舞厅发生爆炸,导致一名土耳其妇女和两名美国军人丧生,230人受伤。美国中情局很快认定事件是利比亚的间谍人员所为,作为报复,美国向利比亚投掷了炸弹,炸毁了卡扎菲位于阿齐齐耶兵营的官邸。

  之后,利比亚当局突然变得异常沉静,并没有采取更偏激的报复行动。直至1988年12月21日晚,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270人丧生。英美认定利比亚政府是主谋。利比亚从此遭受联合国的全面经济制裁。

  改变背后的玄机

  美国专家认为联合国的经济制裁无意是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1999年经济制裁的解封,卡扎菲似乎决心要重投世界的怀抱,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利比亚政府突然变得如此温顺?

  “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多项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阿拉伯问题专家玛丽·迪布说,“当然,联合国的经济制裁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导致利比亚如今变成了一个贫穷国家,卡扎菲成为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内,世界石油价格显著下跌,卡扎菲难以再像往常一样出手阔绰。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利比亚国内的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卡扎菲本人日趋年迈,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年轻领导人,年龄的增长使他变得更稳重,处事更圆滑。”

  大部分利比亚民众都对卡扎菲充满了敬意,因为他敢于对抗西方强权。不要忘了,利比亚曾经是一个贫穷的、被人遗忘的国家,而卡扎菲改变了一切。

  尽管美国没有与利比亚建立外交关系,不过卡扎菲两次接见美国网络小姐辛迪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政治信号。

  多年的经济制裁并没有将卡扎菲“打压”下去,他的领袖风范仍然赢得了国民的敬意,大部分利比亚民众把他视为国家自尊的象征,认为正是他使世界意识到利比亚的存在。

  个人崇拜与政治宣传

  的黎波里随处可见卡扎菲的肖像图,旁边往往还配上宣传标语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中心地带是绿色广场,这里的夜晚被明亮的街灯照得如同白昼。入夜时分,广场两旁出现了许多卖花的小商贩,高声吆喝着叫卖。也有十来个摄影师在广场中央摆放一些色彩夸张的马车和装饰道具,耐心地等待游客前来拍照。与中心广场的热闹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一个停车场内空空如也的景象,在这里你能深刻体会到经济制裁对利比亚人民生活的影响。

  绿色广场的一侧有一座考古博物馆,博物馆后门是古老的阿拉伯人聚居区麦地那,那里有迷宫般弯曲回旋的街道小巷。麦地那街道两旁悬挂着两条巨大的宣传横幅。其中一条横幅描画着非洲地图,另一条画的则是表情严肃的卡扎菲头像,看起来有点像沙漠中若隐若现的狮身人面像。

  这种鼓励个人崇拜的领导人肖像图在许多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是很常见的,不过它们在利比亚国内有着更深远的含义。除了可以借此赞美国家领导人的美德和政治智慧,几乎所有卡扎菲的肖像图还同时配有一条宣传标语。这类宣传标语大部分是宣扬利比亚正在兴建的沙漠人工河工程,也有一部分是宣扬卡扎菲致力于组建非洲联盟的政治主张。

  领袖风范赢得敬意

  大部分利比亚民众把卡扎菲视为国家自尊的象征

  普通的利比亚民众总是显得亲切友善,不过,大部分利比亚人总是被一种迟钝感(确切地说应该是生活的疲惫感)笼罩着。在过去33年里,他们亲眼目睹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本的急速上升,突然变为大幅度下滑。而现在,随着1999年联合国经济制裁的结束,利比亚人的生活水平又开始逐步回升。那些政府宣传标语的内容也在反复变换,例如:邻国埃及一度是被宣扬为利比亚的朋友、然后变成了敌人,又变成朋友、再变成敌人,最近则重新恢复了友好关系。

  由于这个原因,你很难判断利比亚人究竟对卡扎菲的治国政策是怎么想的。我曾在的黎波里的街上与当地民众闲谈,结果发现他们对卡扎菲的看法颇有点模棱两可。不过尽管如此,他们仍普遍对卡扎菲充满了敬佩,把他视为国家自尊的象征。

  在的黎波里一间网吧门外,一个名叫阿里的年轻电脑设计师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自豪地宣称:“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写道,所有的新思想都来自于沙漠,从我们领导人身上,我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他继续说:“我想你会发现所有利比亚人都非常拥戴这位领导人。这是因为我们要比周围的邻国生活得好,而且,他提高了利比亚在国际上的声望。因为他,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利比亚的存在。”

  阿里的话无疑道出了一些正确的观点,尽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受到了联合国的经济制裁,利比亚的人均收入仍然排在非洲国家的前列,比起许多国家,甚至包括美国,利比亚国内的财富分配要公平得多。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意大利商人对这一点深表赞同,他过去20年曾经长时间在利比亚工作和旅游,“卡扎菲使这个国家名气大增,在这里没有任何人认为卡扎菲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们很清楚他曾经使国家卷进了一些愚蠢的事情,但是我想大部分人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因为他敢于对抗西方强权。不要忘了,利比亚曾经是一个贫穷的、被人遗忘的国家,而卡扎菲改变了一切”。

  敢于对抗西方强权

  两次接见美国网络小姐,却让来访的意总理碰了一鼻子灰

  扎菲敢于对抗西方强权的表现最近随着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出访的黎波里再次得到了证实。卡扎菲曾经一再要求意大利为其以往的殖民统治做出赔偿,而意大利始终表示拒绝,不过他们对利比亚威胁说要限制对意大利的石油输出感到非常不安。贝卢斯科尼在去年10月对利比亚展开了为期一天的访问,希望能就赔款问题安抚卡扎菲。大约40名意大利记者当时随同贝卢斯科尼一起出访的黎波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卡扎菲与意总理会晤当晚,记者们被送到卡扎菲的阿齐齐耶兵营。工作人员领他们穿过卡扎菲被炸毁的旧居遗址。在这座破破烂烂的建筑大楼正门,赫然悬挂着一条有关世界网络小姐比赛的广告宣传横幅,上面写着“美丽可以拯救世界。”大楼的前厅站立着22名参赛佳丽,当晚,卡扎菲把他与意大利总理的会晤撇到了一边,却在他的帐篷里与参赛佳丽畅所欲言。

  卡扎菲当着众人的面,开始抨击美国对利比亚的外交政策,包括提到1986年美军朝他的居所投掷炸弹,导致他年幼的养女在事件中丧生。来自加州的美国佳丽辛迪克忍不住哭了起来。卡扎菲让她坐到自己的身边,轻拍她的手安慰她。

  “他希望我明天晚上再来,”辛迪克说,她忍不住又鼻子一酸,“这真是令我受宠若惊。我以前从未离开过美国,而现在,我居然在这里见到了卡扎菲。”几乎在同一时间,有传言指,贝卢斯科尼没有与卡扎菲就赔款问题达成任何协议,已经动身回国了。

  7天后,辛迪克被再次邀请到阿齐齐耶兵营,卡扎菲将自传《绿皮书》赠送给她,还附上了自己的亲笔签名。当然几乎每个人都清楚,卡扎菲这样做是出于政治目的--尽管美国没有与利比亚建立外交关系,不过把美国佳丽辛迪克请到利比亚领导人的住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信号。

  这件事如今已经告一段落,我试图想象到底利比亚民众对此是怎样看的?卡扎菲居然可以撇下意大利总理让他空手而归,却两次接见一个19岁的美国女孩并且还将自传赠送给她,那可真是令人始料不及。

  交出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疑犯只是美国同意解除对利比亚经济制裁的条件之一。它同时还要求利比亚向空难的遇害者家属支付巨额经济补偿,并要求利比亚正式承认在空难中的“责任”。

  许多欧洲人相信,正如卡扎菲本人所宣称的那样,在反恐行动中,他是站在欧洲这一边的。

  虽然美国政府承认利比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与恐怖组织的联系,但在美国国务院公布的2002年资助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利比亚依然榜上有名。

  围绕洛克比空难的纠纷仍然是制约利比亚与西方各国破除外交坚冰的最大障碍,虽然“9·11”后卡扎菲加强了同西方国家在反恐怖领域内的合作,不过美国仍然认为要接纳利比亚还存在一大堆的问题。

  揶揄美国选错总统

  “这个国家缺乏一些有关总统选举的规则”

  卡扎菲在接受我的访问中曾经指出,所谓的“恐怖主义”是一个弹性概念,他争辩说,在1986年美国对的黎波里的空中袭击行动中,他本人就成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选择了里根当总统。”他指了指那座已经毁于一旦的旧居,激动地说道:“他杀死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熟睡的女婴,美国人竟然会选这样一个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做总统,显然这个国家缺乏一些有关总统选举的规则。”对于他所谓的美国政治体系中的缺陷,卡扎菲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美国应该取消总统选举或者是类似的制度,他们应该成立属于民众的代表大会、属于民众的委员会,让美国的民众拥有政治权力。”

  看着卡扎菲面无表情的脸,我很难断定他讲这番话究竟是不是认真的。事实上,要判别他到底是否在开玩笑,一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卡扎菲就曾向我揶揄说,一旦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结盟成立Israetine这样一个联合国家的话,他们肯定会加入阿拉伯联盟,而利比亚则会投身于非洲联盟的阵营。

  30年来,卡扎菲曾经想团结阿拉伯世界,希望从阿拉伯兄弟那里得到支持,不过却总是碰了一鼻子灰。经过多年挫折与失败之后,他便转而为非洲联盟大唱赞歌,希望寻找新的盟友与国际支持。

  洛克比纠纷难了断

  美国要求利比亚公开承担责任,成为两国和解的最大障碍

  不过在的黎波里,人们深信卡扎菲意欲成为非洲世界领导人的热情最终会消褪,尤其是在联合国逐步解除了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利比亚人民重新建立起他们跟地中海国家的联系以后。很多人相信,当联合国最终与利比亚结束多年的僵持格局时,卡扎菲会放弃这一念头。

  不过要等到那一天的来临,得首先清除一个最大的障碍,那就是:解决有关洛克比空难的纠纷。

  按照卡扎菲的看法,一旦利比亚交出了涉嫌制造空难的两名利比亚特工,事情就算是得到了解决。事实上,在1999年利比亚最终同意交人,联合国为此已经暂停对利比亚的制裁,惟独美国却不同意彻底解除制裁。这是因为美国同时还要求利比亚向空难的遇害者家属支付总计高达27亿美元的巨额经济补偿,并要求利比亚正式承认在空难中的“责任”。而利比亚坚称针对两名疑犯的判决是没有真凭实据的。

  在华盛顿,目前逐渐涌现出一股要求政府与利比亚恢复外交关系的声音,一些大型石油公司都盼望能够尽快回利比亚拓展业务,部分人士开始对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感到不耐烦。

  阿拉伯学者米尔顿说:“经过十多年后,我认为卡扎菲与他所领导的国家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美国政府是时候采取更明智和更务实的政策来解决与利比亚的宿怨了。”

  与欧洲重修旧好

  经济原因与反恐促使卡扎菲与欧洲的紧张关系开始缓和

  欧洲国家在这方面远远走在了美国的前面。1989年9月19日,法国一架UTA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尼日尔沙漠上空爆炸,利比亚被指控是这次空难的策划者。1999年,利比亚与法国达成协议,同意向受害者家属支付330万美元的赔偿,前提是利比亚无需公开承担责任。此外,利比亚还就1984年在利比亚驻英使馆外一名女警察遭枪杀的事件与英国达成了赔偿方案。利比亚政府这些积极的行动帮助它重新恢复了与英法两国的外交关系。

  毫无疑问,经济原因是促使欧洲国家与利比亚改善关系的主要推动力。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对欧洲国家来说,始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不过除此之外,驱使欧洲国家与利比亚开始冰释前嫌的还有一个更深刻的背景。鉴于利比亚与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接近性,欧洲已经开始把卡扎菲视为一个长久以来一直与极端的伊斯兰激进分子展开斗争的斗士。据报道,在1986年,卡扎菲曾经下令取缔了国内48个伊斯兰激进组织,2000年,他又在本哈奇大学逮捕了数十名激进分子。伊斯兰极端分子向来对卡扎菲没有多少好感,他们曾经策划了好几次针对卡扎菲的暗杀行动。因此,许多欧洲人相信,正如卡扎菲本人所宣称的那样,在反对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中,他是站在欧洲这一边的。一名欧洲外交官表示:“全球危机四伏,今天当你再看看卡扎菲,我认为你最好记住一句古老的格言--你的敌人的敌人,就是你的朋友。不幸的是,美国人可不那样想。”

  美国态度依旧强硬

  利比亚没准会步伊拉克后尘,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对象

  那些希望美国人能友善对待利比亚的人可能忽略了两者目前尚在较量的事实。布什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即使洛克比空难得到解决,要想美国接纳利比亚还存在一大堆的问题。

  去年5月,美国抛出“邪恶轴心”论,指责利比亚是“无赖国家”,称卡扎菲正在设法把核武器弄到手,利比亚立即高调地否认了上述指控。在过去的6个月里,美国中情局分析员反复强调,利比亚正在研发生化武器。虽然美国政府承认利比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与恐怖组织的联系,但美国又说她不能排除某些“藕断丝连”的情况,因此,在美国国务院公布的2002年资助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利比亚依然榜上有名。

  一名美国政治分析家说:“虽然美国政府目前几乎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伊拉克问题上,但以后,利比亚很可能会步伊拉克后尘,成为美国第2个或第3个打击的对象。”

  卡扎菲近两年为融入国际社会作出了不少积极的改变,甚至在反恐问题上正在同美国交换关于“基地”组织的重要情报,不过这名分析家认为卡扎菲目前仍然身陷困境,“我只是不敢肯定,他有没有那么多东西给美国。”

  我曾问卡扎菲到底他希望世人对他作何种评价,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希望世人觉得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令他人高兴为了帮助他人,我甚至置自己于不顾。”卡扎菲顿了顿,吃吃地笑了,声音很低沉,“我真心希望,在现实世界里我已经是这样的一个人。”

  撒哈拉沙漠的雄狮

  卡扎菲1942年4月15日生于苏尔特的游牧部落家庭,是家里惟一的儿子,备受父母器重。为了让他能出人头地,父母卖掉了骆驼和牛羊供他读书。中学时期,卡扎菲就接受了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发动了侵略战争,企图夺回纳赛尔已经宣布收归国有的苏伊士运河。这一行径深深震动了卡扎菲,他不顾当局的阻挠,带领同学举行罢课,被校方除名。随后他发现“学军事是进行革命的唯一途径”,遂投笔从戎,在1963年进入班加西军事学院。

  1965年8月他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任通信兵团陆军中尉。1969年9月1日,年仅27岁的卡扎菲和其他年轻的自由军官们发动革命,以一次著名的不流血政变,推翻了伊德利斯王朝,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卡扎菲被任命为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晋升为上校。1971年6月他出任利比亚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主席。1979年3月他宣布放弃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9·1革命领导人”名义,实际上他仍是利比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利美宿怨大事记

  1970年6月卡扎菲下令收回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赶走了6000名美国军事人员。这意味着美国失去了一个在非洲的最大的军事基地。

  1973年卡扎菲为了限制美国舰船的活动,宣布整个锡德拉湾是利比亚的领海。

  1979年底利比亚支持伊朗反对美国,示威者焚烧了美国驻利比亚代办处,双方撤回了驻对方的外交人员。

  1981年8月18日美军一支庞大的舰队在地中海军演,次日,美军战机与利比亚战机爆发空战,两架利比亚战机被击落。

  1982年里根开始对利比亚实施石油禁运制裁。

  1986年1月里根宣布对利比亚实施全面经济制裁,冻结了利比亚在美国的全部资产。

  1986年3月美国舰队冲破利比亚锡德拉湾的“死亡线”,利比亚发射萨姆导弹还击,美国乘机摧毁了利比亚的雷达网。迫于国际国内舆论,美国舰队最终全部撤出锡德拉湾。

  1986年4月5日西柏林一舞厅门前发生爆炸,事件造成3人死亡,其中包括两名美军。美国指事件与利比亚政府有关。4月15日,美国出动战机炸毁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官邸,共有3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卡扎菲的养女。

  1988年12月泛美航空公司客机在洛克比上空爆炸,美国指利比亚是主谋。

  2002年5月美国指利比亚是“邪恶轴心”。洛克比空难大事年表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经伦敦飞往纽约时,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机上259人无一人生还,飞机空中爆炸的碎片又导致地面11人丧生。遇难者中大约189人是美国人。

  1990年秋天美英两国认定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拉明·哈利法·费希列和利比亚特工人员阿卜杜勒·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不过利比亚拒绝将他们引渡到国外受审。

  1992年3月17日美、英、法3国向安理会提交了一项关于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和停止同利进行商业性空中联系的决议草案。11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新决议,冻结利比亚的海外资产并禁止向利比亚出口某些石油设备。

  1999年4月5日利比亚将两名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的疑犯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送往设在荷兰海牙宰斯特军营的国际法庭受审。联合国则宣布暂停对利比亚的制裁。

  2001年1月31日荷兰海牙的苏格兰法庭宣布最后裁决,判被告阿卜杜勒·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有罪,另一名被告拉明·哈利法·费希列无罪并当庭释放。

  2002年10月29日美国媒体报道利比亚政府与洛克比空难遇难家庭的律师已经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利比亚政府承诺向遇难者家属提供总额为27亿美元的赔偿,创下世界空难史上赔偿金的最高纪录,不过卡扎菲本人对有关报道予以否认。

  告别孤立的日子

  近年来,曾一度遭受国际制裁、陷入孤立的卡扎菲开始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作出积极的改变。他曾在2000年7月亲率浩荡车队南下,抵达多哥洛美非统组织会议会场,一方面为非洲联盟呐喊,一方面努力寻找新的国际盟友。2001年,当西方游客在菲律宾被扣作人质长达数月一筹莫展之时,卡扎菲派他的儿子担起调解重任,引起国际瞩目。经过一系列赔款协商后,卡扎菲与欧洲国家的紧张关系也开始缓和。

  “9·11”事件则为卡扎菲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9·11”恐怖袭击后第二天,卡扎菲便向美国主动表示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一名利比亚安全官员更声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交换有关恐怖分子情报上就有合作。不久前,利比亚更向西方国家提供了利比亚国内原教旨主义者的名单。为了改善利美双边关系,卡扎菲还授予曾经在利比亚参加世界网络小姐比赛的美国佳丽辛迪克小姐利比亚国籍,任命她担任利比亚驻美国名誉领事。

  卡扎菲与阿拉伯兄弟国家的合作也丝毫没有减少,利比亚政府目前最新的一个大型合作项目是与沙特王子合资在的黎波里建设“中东饭店公司”。此外,利比亚还加入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成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新成员。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