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也评出“十大文物破坏”

发表:2004-04-16 18: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某部门评出的又一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久前新鲜出炉,集中展示了我国去年以来考古界取得的不凡成就,并且再一次点缀了我们数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然而,每当此时总是不由得让人或多或少地担心这些新发现的未来命运,这些古老的遗存能永远保持它们发现时那样的“新”吗?它们能永远地固守着自己的领地,无言地叙述着那一段尘封的历史吗?环顾周遭,我们甚至还可以问,它们愿意被发现吗?
这样的担心来自于不短的时间内常常见诸报端的文物古迹惨遭破坏的不幸结局。仅就近一个月内随手收集所见,现实情况已足以令人心痛。
4月3日的新民晚报说,洛阳龙门石窟附近建起了几十座石灰窑,“简陋的石灰炼制窑中冒出黄绿色的粉尘……随风向龙门石窟飘移。”专家介绍,石灰窑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形成酸雨,腐蚀和破坏石窟,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为不利。
人民日报4月2日引用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话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建筑被毁,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化名人故居……目前总的看来,破坏的势头未减,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月26日的河南日报记者在一片汉代古墓群现场看到:“10多辆挖掘机挥动着巨铲,40多辆运输车来往穿梭,一座座古墓惨遭毁坏……仅3月23日上午10时至24日上午10时,就发现被破坏古汉墓4座。”
科技日报4月7日报道说,我国现有馆藏文物1200万件,这些文物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但“腐蚀病害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文物因病害已支离破碎,甚至消失,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其损失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
除此之外,我们当然对更加规模壮观而惨烈的文物破坏活动早有耳闻,“经典案例”也不胜枚举。有多少文物永远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人们无从得知。
仅对文物新发现本身而言,近年的情况表明,很多发现的起因源于修路、建楼以及其他开发,考古工作有时已不再是主动的探索行为,而成了迫于无奈的“抢救性发掘”。据统计,2002年至2003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了考古发掘项目1100余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近80%。当然其中有些是主动的、必须的,但很多是无奈的。
据专家介绍,我国目前考古的一般原则是不主动发掘,因为埋在地下会保护得更好,好多东西一出土,改变了条件后马上就坏。然而,以经济策动的新考古发现却来得太多太快,连考古学家自己都有些目不暇接、穷于应付,认真的研究思考也难以跟上,许多考古项目甚至连考古的发掘报告都来不及撰写和出版,这样考古发现就失去了意义。
就此而言,相对于锦上添花式的对考古新发现的评选,对种种文物破坏行为给予雪中送炭式的关注似乎显得更为紧迫。可以想见,评选出一个“全国十大文物破坏”,其场面不会有前者的评选那样热烈,当选者的脸色不会好看,评选者也会得罪一些人,但对文物保护,其意义或许会更大(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