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负担影响创作 少年为着“教育史”出走

发表:2004-12-18 18: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一名正在上初一的13岁少年浩浩(化名),给父母留下一封“因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自己著作《中国教育史述论稿》”的信后,离家出走,一天一夜不见踪影。昨日,家住西安市高新区的浩浩父母心急如焚地来到本报,表示:“只要孩子回来,退学都行!”

  吃惊:儿子留“泮宫绝笔”弃家

  据浩浩母亲讲,12月15日上午,她在孩子书桌上发现一个小纸筒,上面写着“泮(pan)宫(注:古人将考中秀才、有进入诸侯之学资格者称之为“入泮” 或“游泮”,古代的学校也称“泮宫”)绝笔”。“当时‘绝’字被遮住了,我没看清楚,”她说,“浩浩平时经常将自己写的东西以这种方式给我看,我因急着上班,心想晚上回来再看也不迟,就没打开看。”中午下班回家,浩浩的班主任突然打电话问孩子怎么没来上学,她心里一沉,突然想起儿子写的那封信,打开一看才意识到儿子已经离家出走了。

  昨日中午,记者看到了浩浩留给妈妈的这封信。信是用毛笔写的,字从右起竖排而写,文字洋洋洒洒,还盖了印章。信上写道:“今日中国之教育为世界弊。扼杀学生精与思尤甚,余不谙(堪)其苦欲撰《中国教育史述论稿》一书,然至今已三周矣,仅作一序与一无观(关)宏旨之导论,究其因皆为课业繁缛之过也。余决心已定,弃家而漂泊,以求早日完书而已矣。……陈公寅恪于战乱颠沛漂泊之时、疾病之中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今余亦仿效先生之精神……”

  博学:对国学史书尤感兴趣

  据浩浩母亲介绍,他们夫妻俩都是搞机械配件生产销售的,但孩子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对国学、历史方面的书籍更感兴趣。夫妻俩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需要什么书就买什么书。孩子对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等国学大师尤其崇拜,仿效这些大师写了不少古体文章,他的思想超越了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他谈论的东西大人都很难理解,更别说和同龄人交流了。在学校,浩浩的学习成绩优异,上次考试还在班级前10名,同学们都觉得浩浩很博学。

  承诺:只要回来 退学都行

  儿子离家出走,父母心急如焚,当晚便多方寻找孩子。昨日孩子母亲也为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儿子看到后能尽快回家:“妈妈的好儿子,你留给妈的信,妈看了很吃惊,你有此想法为什么不给爸妈说呢?爸妈绝不会强迫你去做一些你不愿意的事,比(毕)竟儿子的健康、快乐要比一纸文凭重要得多。你是一个有思想、有深度、不同凡响的孩子,我们为你骄傲。爸妈也知道有韩寒之类的学生,你大概也属同类吧!你想退学在家专心著书,爸妈都同意,只要你回来,我们去给你办手续。你在外既无法专心著书,又要为一日三餐费心,更无法查找著书所用的资料,只要你回来,妈妈协助你著书,照料你的起居,帮你查资料,使你能够专心著书,好吗?妈妈急切盼望你能看到这封信,请给妈妈回个电话好吗?”

  据了解,浩浩离家出走时,身上只带了一些换洗的衣服,身穿黑色休闲服,脚穿红色网面运动鞋。希望见到浩浩的人能与本报联系,帮助浩浩的父母尽快找到孩子。

(华商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