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其实这里不是美国

发表:2005-06-22 21:4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春天到了,我经常在纽约街头走来走去,边走很长的路,边胡思乱想,或者张望街道两边的橱窗,很多中国人以为到纽约才算到美国,其实正好相反。在很多方面,纽约不是美国。这里我只提一个方面,就是在美国人人需要开车,惟一不需要有车的地方就是纽约。


我曾在与纽约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居住工作,在那里我不得不有一辆车。我并不喜欢那种生活。每天在高速公路上开40分钟的车上班,又开40分钟的车下班。回到住处,如果晚上要出去,又要开车经过黑乎乎的公路抵达一处灯火。现在我住在纽约,车子甩掉了,好多有车子时的烦恼,像什么找车位吃罚单的事情统统没有了,每天或坐地铁或走路或叫出租,感觉轻松了许多。如果要过这样的生活,在美国基本上只有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也有那么一点。美国是一个都市发展非常失败的国家,汽车和郊区化,使得许多城市成了上班的地方。纽约之所以还能吸引人,就因为这个地方城里还有人住,而且不光是穷人居住,有极富的富人,有中产阶级的单身男女,有年轻学生,有不同档次的吃喝玩乐去处。

美国的城市值得一提的不过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特区、西雅图而已。真正算得上大都市的只有纽约。所以我没法离开纽约,除非选择离开美国。如果我离开美国第一选择可能是到北京,可是当我在北京时,发现北京也越来越变成一座需要开车才行动方便的城市,这使我很不开心。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喜欢上海,在上海我还可以无目的地漫游。可是上海的硬件设施好,我却又喜欢北京那种活力。

经过革命的上海后来其实并不“海”了,整天谈什么上海人,真正海的城市应该一半以上的居民都不是本地人,比如纽约──不光不是本地,而且不是本国。上海是现在才开始重新有了一种流动性,解放后的几十年上海太死水一潭了,反而是北京涌入了很多外地人。于是乎一些在纽约尚未做成“海归”的朋友就议论,把北京和上海的结合起来可能才是纽约的感觉。

美国的血缘是从英国来的,而英国虽属欧洲,却与欧陆文化一直有别。欧洲大陆是从希腊罗马时代起就有了城市文化,而且是欧洲文明的发动机。但英国文化的主体却是乡绅文化,18世纪他们闹殖民运动,让我琢磨着就是他们乡下的地实在不够了,于是跑到全世界去找可以让他们盖所乡下房子有片草地喝下午茶的生活。

美国人本来从英国祖先那里继承了这种细胞,50年代又让汽车商们洗刷了他们的头脑,以为高速公路应该代替铁路,汽车是人人应备的交通工具,住在乡下的美梦于是成真。英国人的乡绅梦终于让美国人给实现了,不过既然住在城外大众化了也谈不上什么绅不绅的了。

我更喜欢欧洲或亚洲的城市,在欧洲乘火车四处游荡是一件很轻松惬意的事。美国人被资本家们洗了脑,以为自己很自由,可是你必须开车而缺少了可以乘公共交通的选择,这叫什么自由?比如在洛杉矶──你除了开车别无选择。别无选择怎么能叫做自由?我无法到纽约之外居住,就是因为在纽约我还可以有选择──开车,乘火车,走路。在纽约如果想开车出去玩,到租车公司租一辆车就是,所以我觉得并没有失去开车的选择。

北京的发展,在我看来是相当失控,四面八方铺得过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快像洛杉矶的大而无当了。实际上,中国人的城市文化应更接近欧洲的感觉,中国人也没有美国人那样的条件有那么多的空地让你四处盖房住在既不像城市又不是乡村不伦不类的郊区。

其实中国人的文化气质也未必会喜欢这种沉闷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生活,所以实在没有必要为一种盲目的“美式生活”洗脑。还是看看跟我们密集度相当的城市或国家是怎么个样子吧!中国的绿地面积本来就小,闹起郊区化来那可不是美国的事情能横向对比得了的。其实美国人现在也在重新审视郊区化,重新审视汽车商们为发展自己的生意而宣传汽车种种好处的“阴谋”,重新审视城市规划,但美国的汽车与郊区化生活已经定型,改变是很难的了。当然汽车和郊区化还带来美国的其他种种特色:大购物中心(mall)、巨型停车场、高速公路边上的快餐店、一半以上人口超重,这些都不是什么值得让你争着赶超的东西。

我还是很喜欢高速公路的,但是我希望那只是一种选择。当我度假的时候,我就愿意租一辆车跑一跑,但我希望我也可以选择坐火车,在上面睡觉或者看小说。所以我希望北京的发展也是给我多种选择。如果让我像在美国那样整天开车,我只好躲在纽约这孤岛上继续散我的步,做我的胡思乱想,并怀念记忆中那些街头小吃的味道了。

三联生活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