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您能说声谢谢吗?

作者:小刀断雨 发表:2006-12-06 02:0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周末上午,10点,阳光明媚。从小区门口坐上公交,人不多,每人一个位子;车也不堵,一溜烟地往前跑。看着窗外,我暗自惬意,心里琢磨着要是平时北京的交通都像周末这两天就好了。

眨眼到了东风南路站,这是一个临时站,可能是念及旁边的朝阳教堂而设的,平时上下的人都寥寥。而这次车门一打开,却见一伙老大妈往车上拥,两边座上的人纷起身主动让座,但人数实在太多了,以至后面的我都站到了过道里。看着这些老人眼也不看旁人的坐下,竟然没有听见哪怕一声的“谢谢”,而后开始三三两两地聊天,好像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样子,让人实在有些想不通。

如果没有错的话,这些老人应该是去教堂颂经了-------《圣经》宣扬一种仁爱,“生发仁爱的信心”(《新约•加拉太书》5章6节),教予人懂的感恩、说出感谢-----而这些刚从教堂出来的老人,面对这么多人的主动让坐,一声基本的“谢谢”都没有!对他人善行的基本感恩之心都失去了,她们还想从伟大的《圣经》里念出了什么?

今年的重阳节,一个同在北京的网友写的一篇博客日志《致北京市老头老太太们的一封信》,在网上风传开来,很多人对里面的25条意见产生共鸣,其中第8条就是:“当有乘客主动向您提供座位或其他帮助时,请说谢谢。”可见,人都是有被尊重的需要的,假如说,遇到老人不让坐,是年轻人不尊重老人,可以口水横飞纲常乱舞地大加指责和批评;而反过来,给老人得到让座后,一声“谢谢”都懒的说,那就是老人不尊重让座人,同样应该受到指责和批评,而且你尽可以拿来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不要用“老人”怎么着怎么着这样的俗套理由来反驳这一点,因为“老人”不是拒绝礼貌的借口,相反,他们应该是文明道德的带头人。

其实,这个问题早句引起过讨论。那次的起因好像更尖锐一些。说是一个小伙子在给一老人让座后,老人照常是不吭声的坐下了,小伙子感觉憋屈了,让老人站起来,要收回座位。在这个事情上,我毫不犹豫地站到小伙子这一边,他这一个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带来了一个长久被积压的问题的释放,只可惜,释放过后,一些老人仍生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这样下去的话,我想“让座”这本来很温暖的一个事情,将会变的尴尬和冰冷。

“谢谢”本来是一句简单的话,为什么这些老人就难以启齿呢?她们真的把自己年龄上的优势转化成了轻视别人善行的砝码?其实,长久以来,老人们就生活在一种遗留式的、封建式的思维里,认为“老”就是权威、就是礼教,他们用一种“弱势群体”般的外表,建立里一种“强势群体”的态度,从而让许多传统美德得以维持的天平失衡,这种态度客观上让他们与年轻人产生了代沟,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道德上。所以说首先让内心平等,只有平等才可以建立起包括尊重和感恩在内的一套美德。(发现没有,韩日的家庭中,说“谢谢”的频率比我们要得多。)

而我依然认为尊重老人是人之美德,只是,我希望这样的“美德”能落在同样具有美德的老人身上。假如有一天我老了,我会记住对别人说感谢……

2006-12-3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