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院调查:八零年代后出生大学生较脆弱

发表:2007-04-20 07:3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大陆当前大学生身心脆弱不够坚强,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教师测试发现,当代大学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相比,心理素质呈下降趋势,容易出现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无耐心,对挫折的耐受度差等现象。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导,重庆科技学院一名男生考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第一学期就当掉四科,无颜见江东父老,绝望地跑到父母工作过的戈壁滩准备自杀,学校发现他离校出走,十分焦急,在报上登载寻人启示。

一名铁路工人发现了这名憔悴而绝望的大学生,开导他放弃轻生,回到学校。按学校规定,这个男生应接受处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老师及时发现他的心理问题,确诊为忧郁症后,建议学校不要给予处分,以免毁了这个学生,经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该生恢复了心理健康,顺利毕业,现在北京工作,成为中坚干部。

报导指出,类似情形在中国大学校园并不罕见,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的健康测试分析显示,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的学生不足九成。

调查显示,将二零零五级大学生与上世纪九零年代(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五级)、八零年代(一九八七至一九八九级)大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在稳定性、独立性、聪慧性、怀疑性和兴奋性五个因素上有明显差距。

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二零零五级大学生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更显得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无耐心,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差,有时显得幼稚;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缺乏逻辑思维,缺少想像力,对事物多采用具体而刻板的理解。

对此,重庆科技学院校长唐一科认为大学教育应扮演引导的功能,他比喻说,“泡菜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白菜和萝卜的味道。”育人同样有这个道理,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不能局限于此,在办学中,大学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调制好“泡菜水”。

他说,“这个泡菜水,就是大学文化,”必须以培育学校精神为核心建设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来源:中央社台北十九日电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