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沉船南海I号及Ⅱ号近期将浮出水面

发表:2007-07-15 21: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代沉船“南海Ⅱ号”将于十月出水,广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魏峻表示,“南海Ⅱ号”将采用就地取文物、然后打捞木船的打捞方法,将于三个月后“浮”出水面。

另外,受恶劣天气影响,“南海I号”出水时间延迟到八月。

广州“南方都市报”今天报导,今年六月初,汕头渔民在南澳海域处发现一艘明代古沉船“南海Ⅱ号”。相关单位随即展开打捞工作。魏峻表示,六月份以来,考古人员对“南海Ⅱ号”的船舷外侧进行抽泥、清理散落文物,已清理出明代瓷器三百多件。

据报导,这些明代瓷器与先前发现的一百多件瓷器一样,主要是碗、碟、罐、瓶等,大部分是青花瓷。经专家鉴定,这些瓷器多为明代万历到嘉靖年间所产,产地为粤东、福建一带。考古人员还对“南海Ⅱ号”的长、宽、型深等进行测量,“南海Ⅱ号”的长度可能接近二十五公尺。

魏峻表示,中国近海区域的水下能见度都很低。“南海Ⅰ号”海域水下能见度仅有二、三十公分。而“南海Ⅱ号”距离水面约二十六公尺,水下能见度较好,可达五公尺左右,非常少有。

尽管“南海Ⅱ号”占有极大的地利优势,不过考古专家并不打算采用与“南海Ⅰ号”相同的整体打捞方式。魏峻说,目前已初步确定对“南海Ⅱ号”采用先取文物、再捞船的原地发掘方式,这种水下考古作业方式比较成熟,作业成本也比较经济。

据报导,中国水下考古迄今为止,尚无打捞古沉船的先例。如对辽宁绥中三道岗海域元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一号”的水下考古作业,由于打捞资金有限、船体凝结物太多等因素影响,考古人员只是捞起文物,古船仍沉没于海底。

魏峻说,由于“南海Ⅱ号”船体较小,保存起来相对容易,不一定要放置在水中保存,专家打算将木船进行脱盐、脱水处理后放在真空中保存,船体和文物都将放在汕头当地的博物馆中陈列。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