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经济未来有通货紧缩压力

发表:2008-04-28 14:2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成长报告2008」指出,短期内,中国物价转向全面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导致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考虑到出口下降等因素,未来经济可能还有通货紧缩压力。

据「中国经济网」报导,该报告是在25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成长中心完成,中国统计局多名专家参与撰稿。

撰稿人之一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警告说,目前中国从投资到工业产品、消费品等领域的价格都出现明显涨幅,短期内物价面临从结构性通胀到全面通胀转变的可能;目前正处于此一转折点上。

报告指出,近5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驱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
去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为4.8%,今年第一季涨幅为8%。

报告指出,目前的物价既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需求推动因素;有内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食品价格成为推高物价上升的主要因素;工业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原物料价格上涨;投资需求加快也成为物价上升的诱发因素。

此外,国际市场物价尤其是初级产品物价上涨,对本轮物价也推波助澜;信贷投放的超常规成长,企业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上述多项涨价因素,可能会产生新的后果。

根据报告,公共服务的一些领域,迟早要内化成企业成本,这些成本增加将是必然的;而且上游企业的成本上升,迟早要在下游表现;同时,劳动力等各种成本也要释放。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说,如果今年物价涨幅约5%,问题不大,但如果超过6%,或达到7%的水平,问题会比较突出,像是电力等价格的调整需要做出牺牲。

撰稿人之一的中国统计局核算司处长施发启认为,尽管全年物价涨幅可能达到约6%,但是从长期看不必太担心物价问题。

他指出,今年物价上半年的上涨压力较大,主要是上半年物价突然上升的因素使得物价涨幅在百分之五以上,下半年涨幅相对会低一些。

施发启说,但是考虑到出口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中国产品过剩情况,因此未来经济可能还有通缩的压力。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消耗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电力、水泥等占世界总消耗量的比重,远超出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这种经济相对粗放的原因是电力、石油、煤炭等要素、资源价格仍未理顺。

但是从目前看,中国下一步调控需要把握好力度,短期调整的步伐不能太快。施发启说,出口仍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