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人送黑发人(图)

作者:苏平 发表:2008-05-22 22:5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令整个中国大地为之颤抖,英国人也在以他们特有的视角,关注着这场灾难。

失去孩子的父母可能将面对终生孤独

对许多在现场报道的英国记者以及在这里的英国人震动最大的,莫过于很多学校建筑倒塌导致大批中小学生惨死。

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地震,也就又把许多中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现象推到了聚光灯前。

"一代人"

上星期,美国CNN又遭到中国一些网民的轰炸。他们指责CNN在一篇报道中批评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而不是"正面报道中国人民如何抗灾"。

CNN的这则报道我没有看到过。英国这边的媒体, 从主流的电台、电视台、大小报纸,以至网站、博客上,其实也都谈到过由于很多中国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四川一些重灾城镇"整整一代人"被地震抹杀的话题。电视画面上、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的故事之一就是痛不欲生的父母向记者、救援人员、路人哭诉,"这是我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没有他/她我怎么活下去?"

如果有人在中国遭受大灾大难的瞬间借着灾民的悲剧对中国的政策指手画脚的话,确实是不合时宜。但是,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很多父母失去的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也是不争的事实。

英国媒体在报道灾难的时候,一向以关注受害者为主。受害越是深切、受害者越是弱势,在新闻中占的位置通常就越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白发人送唯一的黑发人的悲剧,立刻抓住了英国记者和读者的心。

说句公道话,英国媒体涉及这个悲剧的诸多报道绝大多数只是表示震惊和同情、痛惜和慨叹,绝大多数都公平地指责地震才是悲剧的元凶。

唯一的希望

地震剥夺了许多家庭唯一的希望

《每日邮报》在14日写到,孩子是地震中"最令人注目"的牺牲者,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大地震无情地"剥夺了许多家庭唯一的希望"。

地震次日就到达聚源中学采访的《金融时报》记者安德里尼在报道中描绘了家长们在校外等候的"令人震惊的一幕"。

他说,每隔5-10分钟,就会听到悲怆的鞭炮声。《独立报》接着说,每一声鞭炮,都是在驱走邪气,让死去的孩子的灵魂回家,但同时也预示着又有一个家长的希望破灭了。

BBC记者格雷菲斯震后立即前往灾区,他在5月17日发回了以"中国在地震中失去的孩子"为题的报道,其间慨叹,这些年轻的生命长大后也许会成为医生、教师、农民,会为人夫,为人妻,也会成为父母,但现在,所有的未来、所有的前景,都随着地震消失了。

自然,英国记者中也有"联想丰富者"。

《独立报》在汉旺的记者克里夫德·库南15日发表长篇文章,关注"中国唯一的孩子: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的痛苦翻番"。这篇文章确实用了很大的篇幅回顾、评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报道开篇不久便说,中国3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使她最富争议性的计划生育政策返回聚光灯下。

但是就我所知,这样的评论性文章迄今为数很少。

撼山易

地震中的幸存者还需要心灵的抚慰

我有两个年幼的儿子,我无法想象那些四川父母听到孩子死讯后的绝望心情。

在英国10几年,曾经无数次在和英国人辩论时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辩解。我也曾反问英国朋友,为什么不想想中国计划生育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但地震后我确实也想过,如果另外还有一个孩子,或者还能再有一个孩子,虽然不能弥补失去的那一个,但至少也是安慰、寄托,是强迫自己站起来、往前走的动力。

一些英国妈妈们也纷纷在育儿网站的论坛和博客上讨论一个孩子的现象。一位网友写道,地震砸死的孩子好多都已经10几岁了,这就是说,许多家庭永远都不会再有下一代了。中国父母大部分要孩子很晚,为的是孩子出生后生活更稳定、富裕,但是,10几岁的孩子夭折,父母面对的可能将是终生的孤独。

另一个妈妈留言充满了理解。她说,幸存的父母要重新开始生活,比别的灾民更加困难。因为他们心中永远都会充满未能保护孩子、失职的负疚感,对孩子要求过严的后悔,以及只有一个孩子的遗憾。

另外一个和老公早就商量好了只要一个孩子的妈妈则说,悲剧正在使她"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很多国内的媒体和网站上"中国不相信眼泪"、"撼山易、撼中国人难"一类的报道多得很。高调,对鼓舞士气、振奋民心有帮助,但是,对于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地震这把刀,割裂了他们的心,斩碎了他们的希望。除了实物救济,他们最需要的还有心灵的抚慰。

别忘了,这一次,他们可能只能依赖社会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