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伯南克的考验还在后面

发表:2009-09-02 11: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知名分析师陶冬在其最新博客文章中指出,伯南克连任美联储主席,而横亘在他面前的有两大难题:量化宽松 和财政赤字。极低的利率环境固然有利经济复苏,却对美元造成沈重压力,在美元信贷严重受损之际,如何防范即时可能爆发的外资出走,都将是伯南克最大的考验 。

以下是陶冬博客文章全文:

2007年初,伯南克接手联储主席一职,本以为可以在格林斯潘打造的歌舞升平的热汽球上享受一番风光,不料 热汽球很快就爆掉了。2010年初,伯南克将连任世界第一大央行掌门人,钻进自己打造的潜水艇,面前是两大片暗礁,一片叫量化宽松,一片叫财政赤字。

伯南克是研究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历史经济学家。对那段历史的造诣,帮助了他采取果断的非常措施,防止了另一场大萧条的磨难,将世界从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中解救出来。

不过,伯南克也许不知道另一组历史统计资料,自上世 纪50年代联储脱离财政部以来,每一任联储主席上任第一年都面对了一场挑战,包括沃尔克一口气加息八厘,格林斯潘遭遇1987年黑色星期一。一心搭格林斯潘顺风车的伯南克,撞上了次贷危机,格林斯潘泡沫由此打上休止符,金融市场几近崩溃。历史统计还显示,联储主席在第二任所面临的经济挑战稍微小一点,但是政治阻 力却大增,许多主席在两任之后黯然下台。

然而,这些事情以后再去担心,伯南克享受了梦境般的一周。8月22日,在怀俄明州的Jackson Hole的央行年会上,伯南克接受了他的同事以及各国央行英雄凯旋般的掌声,并发表了"衰退似乎过去"的胜利宣言。三天后接受奥巴马总统提名连任,"他的背景、勇气和创造力,阻止了大萧条的重演"。这是所有经济学家都梦寐以求的荣耀。

其实伯南克与格林斯潘泡沫,有着不少干系。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在他任联储决策层成员时作出的。之后虽然成了教授,他仍强调央行只应盯通货膨胀目标,反对用货币政策来干预资产价格泡沫。他比格林斯潘更坚定地主张维持宽松的信贷政策,坚信市场效率和自 我调节能力,伯南克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形成。次贷危 机爆发后,伯南克领导下的联储一度对形势过于乐观,减息、注入流动性均行动缓慢,政策效果不佳。

转捩点出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当资金恐慌导致信贷市场断流,银行面临倒闭危机,伯南克做出了殊死的一博,不仅将政策利率降至几乎为零,而且祭出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手购买国债、准国债、公司债和按揭债,将商业利率大幅推低,并为市场注入迫切需要的资金流动性,成功地避免了金融体制的崩溃。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分水岭,伯南克居功至伟,为自 己赢得连任的本钱。

然提名伯南克,奥巴马有自己的政治、经济考虑。经济复苏刚开始,市场信心不稳,留住伯南克有利于投资信心,尤其是目前联储在民意调查中仅有30%的支援率(危 机前超过50%),居各联邦机构之末。此时换上民主党亲 信,随时可能爆出党派之争、公关危机,奥巴马正在全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显然一动不如一静。

对于连任的伯南克,尽管金融危机已大体成为过去,新 的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已提 上议事日程,联储必须兼顾通缩与通胀两条战线。低利 率必须尽量长久地维持下去,以保障经济顺利复苏。超 宽松的货币环境又必须在通胀蔓延之前及时改变。这是 在悬崖间的钢索上行走,容不得失误。退出量化宽松, 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的经验。

笔者认为,政治必然成为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制肘。 危机时尽管形势险恶急迫,至少所有人均齐心协力。危 机一旦缓解,国会和白宫自然希望货币政策仍多作配合 ,此时的伯南克不仅要有经济学的头脑,更要有政治家 的手腕。

美国政府天文数额的财政赤字,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联 储的行动空间。财政部在以每年近2万亿美元的速度在发 债,但是目前的超低利率影响着民间资金、海外资金的 参与兴趣,联储大手购入国债是目前维持国债市场秩序 的镇海神针,甚至是唯一支援。

超低的利率环境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但是给美元汇率 带来沈重的压力,美元与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已跌至历史 新低点。在美元信贷严重受损之刻,防范随时可能触爆 发的外资出走,颇考联储的功力。

面对棘手的的经济困境和上升中的政治压力,伯南克自 有对策。在接受总统的连任提名之后,放假去了。




来源:钜亨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