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作者:卢禾 发表:2009-11-29 02:0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近日,笔者读了一些书,觉得古代许多学问大家的读书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里不妨向广大爱好读书的读者介绍一下。

积累

古代许多学问大家都强调读书要注重积累。

清代《茶余客话》中就记载了几位学问大家谈读书要积累的高见。姜西溟(清代文学家)认为,读书不要片面追求多,而要长期坚持,不可半途而废,只要日积月累,学问自然高深。欧阳修(宋代文学家)曾说:《论语》、《孟子》、《易》、《诗》、《礼》等先秦著作,如以常人的天资为标准,一天读300字,4年半就可读完;天资稍差的人9年也可读完。东方朔(汉 代文学家)自称3年读书22万字,每年73300多字,一天不过203字。

强记

古代许多学问大家都强调读书要强记。清代山东历城的叶奕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我比较迟钝,每读一本书,都要将自己喜好的句段抄录下来。抄录后朗诵10遍,然后贴在墙上。每天多则抄十几段,少则六七段。 不读书时就看贴在墙上的句段,务必做到精熟,一字不漏。已经记熟了就取下来收入竹器内。一年下来,约有3000段左右。几年之后,学问渐增。有些人看书很多、很滥,浅尝辄止,过了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与其这样,不如强记一点儿实在。

抄录

古代许多学问大家都主张读书要抄录。这里就让我们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吧。

《耆旧续闻》载:苏东坡贬官黄冈时,一天,好友朱载上登门拜访。苏东坡好久才出来见客,抱歉地说:"刚刚了结今天的功课,让你久等了。" 原来苏东坡所说的功课就是抄《汉书》。朱载上听了很奇怪:"以先生之高才,何须动手抄录呢?"苏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抄写三遍了。读完第一遍后,深思熟虑一番,每段文章抽取三个字作为标题抄录下来;读完第二遍时,抽取两个字抄录;现在只抽取一个字抄录了。"朱载上忙起身请教。 苏让人拿出他抄录的东西,叫朱载上随便读出所抄录标题里的一个字,他据此背出这段文章,竟无一字差错。朱载上叹道:"先生真是才比李白呀! "

精读

古代许多学问大家也都主张读书要精读。 清代梁章钜认为,读书要有记性,记性难以勉强。他说,练记性不妨用 "精读法"。将一本书读得烂熟,句句理解通透,对关于这本书的众多评论,能分辨其是非高下。以这本书为根本,再学习和研究其他的书籍,就可触类旁通,这与带兵和交友的道理是一样的。将领身边必须有一批关系比较密切的部下和敢死的士兵,处世必须有几个意气相投、肝胆相照的朋友。但要强调的是,精读这部书,必须是内容健康充实,表现手法高超的才行。假如是一部平庸之作,就不起作用了。正如将领身边亲近的是一批无用的部下,平时相处的是一伙平庸之辈,又如何联络团结更多的人呢?如果与你亲近的是一班违法乱 纪的无赖之徒,那就糟糕透顶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