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人穿旗袍什么样? (组图)

作者:《图说故宫六百年》 发表:2010-04-17 15:5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4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旗袍已经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女性服饰之一,起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无论是参加国内、亦是国际间的大型聚会,女士们都可以选择旗袍作为与会礼服的首选。因此,人们也会很自然的以为旗袍 原本就是女性的专有服饰,事情是否真得如此呢?男士们是不穿“旗袍”的吗?

早在唐朝时,少数民族的紧窄合体的袍服形式,就曾一度为汉人所接纳,以利于骑射等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活动。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袍服作为主流服饰文化得以广为传播,并渐渐的经历和发展为博宽的过程和趋势,并在清代形成了一个高峰。

满族的长袍是非常具有满族特色的服饰,随着满族的崛起和八旗制度的建立,旗人穿着的宽大长袍便称为了“旗袍”。

满族的祖先,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较为寒冷的地区,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来御寒。可见,最初满人的旗袍并非只有女性才可以穿着,而是一种普遍通行的服饰。

随着大清入主中原,清政府强行向汉族人推行满族文化,包括发式、服饰等等。同时,在满族文化向汉族文化推进的同时,也被汉族文化反推行。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双方的服饰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无限的统一于一体,为旗袍的流行奠定了基础。此后,旗袍便成为一种官方的服饰为人们所接受,无论男女,都穿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

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此外也有带圆领的,无纹饰、捻襟、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下摆至踝。

窄袖,也称“箭袖”,俗称“马蹄袖”,就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这种马蹄袖的作用是御寒的,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后来,大清入关以后,马蹄袖御寒的作用已经不再具有实际的意义,遂放落马蹄袖便成为了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变为一种专门礼节。此外,为了上下马方便旗袍是设计有开衩的。到了皇太极时,开衩变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由此通过旗袍的开衩可以区别高低贵贱。

根据清庭的规定,开衩的旗袍作为官服、礼服,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庶开两衩。当然也有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另外,还有一种便服也是不开衩,为官吏在家时的服装和一般平民所穿的服装。

女式的旗袍下摆及小腿,样式基本与男子旗袍相同,但往往会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绦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气候变化,旗袍可以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根据其用途,又可以分为常服袍与行服袍。常服袍为平常所穿袍子,行服袍则是外出所穿的袍子,比常服袍短1/10左右,并将袍的右襟裁下l块约1尺左右,故又称“缺襟袍”。所裁下的1块可用纽扣扣上,长行或乘骑时解下便于行走、骑马,因此又称为“行袍”。

除了旗袍的整体造型美观大方、方便实用外,其装饰也是很讲究的,通常会绣有不同的图案花色,以代表不同的身份与地位:如绣有团龙、团蟒、牡丹、凤凰...等等。

此外,在北京等地还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18道衣边,使服装更加美观。民间常用的“大换袖式”旗袍,其袖过手,在袖的下半截刺绣各种与袖面不同的颜色花纹,然后将其挽出来,以显其别致、典雅!

早期的旗袍大都为直筒状,由一整块衣料剪裁而成上下连体,穿在身上美观大方,雍容典雅。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变。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西方服饰理念的东进,旗袍也由原来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充分的体现了女性的形体美,而旗袍也最终成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女性服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