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作随笔:职业的高低

作者:文/晓静 发表:2010-10-06 23:1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在美国东部小学当教师。每年的八月下旬,教师们就开始返校,为新一学年作准备工作: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布置教室,以迎接新生。

隔了一个暑假,教师们再次相见,按照美国的习俗,彼此拥抱,相互问候: “这个夏天过得可好?”“都干了些什么?”好不热闹。一些教师兴高采烈地说:旅游、去海滩、带孩子去游泳,或在家尽情地休息。听起来,很典型的美国式渡假生活。也有一部份教师说继续做工:在夏令营教课、或去商店做售货员。有位教师说,整个夏天都很忙,一直在卖冰棒。看着她大大方方、面带愉悦的神情,我不免感到有些惊讶!  

记得我在大陆上学时,一个同学的母亲是大街上卖冰棒的,从同学到其他家长都另眼看他,这位同学也时时担心别人为此瞧不起他。后来我到了美国后,也听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这样类似的笑话:许多刚从大陆出来的人在餐馆或衣厂里打工,有些人很不情愿让大陆的亲朋好友知道实情,有一个在餐馆打工的就告诉中国的朋友:“我在美国是做社会工作的,整天与人打交道。”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晚宴,席间一位美国公司的主管向在座的人介绍坐在一旁的儿子:“他在加油站做临时工。”从那位CEO父亲讲话的语气和在场宾客的反应中,让人感到他孩子做这份临时工是很自然的,没什么不好说的,甚至他还隐隐透着为孩子能涉足社会、开始自食其力的自豪。我心里不觉啧啧称奇,美国人好像没有那么强烈的对职业高低的态度划分,就像我们学校教师们似乎大家都在享受自己的夏季活动,无论是悠闲渡假的,还是打工赚钱的,做什么,就讲什么,毫无顾忌,也不会去彼此攀比。

或许真是因为美国这种各得其所、对什么职业都是以平常心去对待的社会风尚,学校和家长并不将上名校当做是孩子的唯一出路,而是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鼓励其多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是多方面衡量的,不只凭分数。所以,分数不是孩子的命根,考试非教师的法宝,这里的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压力,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更能发挥自如。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职业,没有太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各行各业,缺一不可,组成了你我他的这个大千世界。工作分工的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的岗位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干好不干好之分。不少有成就的人士,不也是从平凡的职业起步? 其实看人的贵贱、工作高低,不是人为的么?如果不将人定的观念看得过重,做一行,干好一行,我们不是会过的更充实、更安居乐业吗?

来源:大纪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