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恒星活化石挑战恒星诞生理论(组图)

发表:2010-10-20 19:5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间物质相互作用计算”(GIMIC)模拟生成的图像,和实际观测到的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很类似。图像中可见较冷的气体(红色)流向漩涡星系,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质。这一剧烈的恒星形成过程造成了强烈的外向气流流动(蓝色)。

这是一个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模拟图像。新生恒星驱动剧烈的星风,图像上用绿色和青绿色表示

科学家们日前发现了一种被称作“活化石”的星系,它们在宇宙的动荡中备受煎熬,但却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理解恒星的形成过程。

在这项研究中,天文学家对一组罕见的,相对年轻的星系进行了研究,这些星系中具有一种一般只存在于较年老星系中的特殊震荡现象。“它们是宇宙中的活化石,我们原本没有料到它们会存在于今日的宇宙之中,”这项研究的合作者,安德鲁·格林(Andrew Green)说。他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的天文学家。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项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恒星形成的过程。“对我而言,这项研究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它可以告诉我们恒星是如何形成的,”格林对太空网记者说。“尽管我们居住在一个星系--银河系之中,我们附近也确实有一颗恒星--太阳。但是我们对于星系是如何形成并演化的,以及恒星是如何从原始气体中聚集形成的所知甚少。现在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恒星形成和这种星系震荡之间的联系。”

在早期宇宙中,三分之二的星系是那种巨大的旋转圆盘。让人捉摸不透的是,在这些古老的星系中的恒星风的变化率要比今天的盘状星系要大5倍。科学家们针对这种震荡提出了几种假设。或许是由于大质量星系的引力作用导致外部多余的气体或矮星系“掉落”入大星系盘,导致盘面质量分布不均,从而引发震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格林和他的同事们对距离地球10亿光年内的65个正孕育新生恒星的星系进行了研究。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大约等于10万亿公里。他们观察到,其中11个星系中的星风速度变化率和那些较古老的大质量星系一致。

对此,研究人员们意识到原先设想的多余气体或矮星系“掉落”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行不通,因为对于古老星系而言,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当时矮星系数量较多;但是对较年轻的星系而言,周边的矮星系几乎几乎消耗殆尽。

然而,格林和他的导师兼合作者卡尔· 格雷布鲁克(Karl Glazebrook)及其他同事却注意到这些星系中星风的变化率和其中恒星的形成速率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暗示,可能一直以来就是这些新生恒星释放的能量形成了这些星系中的这一神秘震荡。

格林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认为,所有的旋涡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必定在过去也存在过恒星的高产时期,以及随着而来的这种震荡现象。”

来源:中华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