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简单!(组图)

作者:王道维 发表:2012-02-17 13:3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这几天的体育版新闻无不围绕着华人之光林书豪,他在世界篮球殿堂NBA的杰出表现。身为台湾人,能够看到子弟在海外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会让我们觉得与有荣焉。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背后的意义并不是那样简单的。

在进入纽约尼克队之前,林书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队都拒绝签约,连坐板凳球员都在去年连续被两支球队踢走。更别提当初因为没有一个NCAA的学校愿意提供他奖学金就读,以至于他不得不选择进入那个并非以运动著名的长春藤名校,哈佛大学。在得到当前的荣耀之前,他所曾经过的这些弯曲挫折,却正是我们一般台湾学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这样的林书豪,似乎才是我们在“与有荣焉”时所应深思的一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林书豪的父母,当时难道不会觉得让这样会念书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吗?那不是只有“不会读书的孩子”才作的事吗?不能进入篮球传统名校不就表示一种挫败吗?后来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毕业,不就表示他应该走进华尔街才对吗?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额的学费岂不就白白浪费了?又为何非要去挑战那几乎没有亚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经历这么多失败、冷落、与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妈可能还可以用关系拉你一把呢!

这些话听起来都很熟悉?只是并非发生在林书豪身上,而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孩子身上,反应出许多台湾中产阶级父母对子女生涯规划的一种“强迫性焦虑”。嘴巴上说是为了子女好,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所以我们很少在乎孩子的兴趣,只想培养他们才艺;我们不鼓励他们寻求人生的梦想,只想让他们走在一条我们放心的道路:与别人一样拼明星学校、选热门科系与作别人羨慕的职业。这样的想法虽是出自于父母亲的“善意”,但却根深蒂固于我们社会,成为台湾教育改革始终无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也是正是林书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去年十月份,林书豪与其母亲吴信信接受台湾好消息电视台的专访,让我们有机会更了解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帮助了林书豪经历这一段寻求梦想、忍受挫折、然后逐梦踏实的过程。因为信仰的关系,林书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篮球的这件事上学会放手,让他追寻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计画。他们明智地注重品格培养而非最后的成果,使得林书豪不会在输赢的压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谦逊感恩地享受篮球的乐趣,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有这样的信仰思维,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林书豪与其家庭的例子,学习到如何帮助孩子及早寻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引导合适的道路,接纳他们的跌倒与失败,并继续鼓励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这可能会是一条与他人不一样的路,无法马上有清楚的结果可以期待,但我们却可以与孩子一起经历生命中真实的欢笑与泪水。

(作者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来源: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