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面条文化(图)

发表:2012-08-10 13: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图片来源 : 网络)

在众多中国食品中,有不少传统的面食品已列入世界饮食文化的行列,如饺子、包子、面条等,其中面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几乎处处都能见到面条的踪迹。在意大利,每人每年消费面条大约三十公斤,被称为“通心粉”的意式美食,正是当年马可波罗游中国回到意大利时介绍给当地的老百姓,并成了意大利的品牌食品的。日本的面条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日本也叫“拉面”,显然是由汉语译音过来的。印度尼西亚人管面条叫“mi”,是从闽南语“面”借译过来的,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著名的叫“梭多面”,它实际上是一种牛肉(或鸡肉)汤面再掺上印度尼西亚特有的甜酱油、白醋及辣酱的小吃,吃起来又甜又酸又辣,相当惹味。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面条的老家就在中国,远在汉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中国北方人常吃的“面片儿”。由于面条要在热汤里煮一煮,因此人们称它为“汤饼”。到了南北朝,人们吃的面条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在《齐民要术》一古书中就提到面条的不同吃法和叫法:“水引”、“博饨”等。所谓“水引”是将与筷子大小相同的面条放进热水煮熟来吃,而“博饨”则今天人们吃的“片儿汤”。到了隋唐五代,面条的吃法更加五花八门了,如过水的冷面;韧度很强,被人谑称可以当系鞋带的面条。在宋、元两个朝代,人们吃面条的花样更多了,这时还发明了可以贮藏一段时间的干挂面,而在南宋的临安(今杭州)更可在市面上吃到牛羊肉的卤面。

面条在人们喜庆宴席上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民间的食俗更是如此。过年是咱们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最隆重的节日,一到过年的除夕,固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饺子,然而山西、陕西许多农村则在除夕晚上家家?出又长又宽的面条图个“长长久久”的吉利,而京津一带的老百姓则在农历年初二“龙抬头”那一天,全家围在一桌吃面条而未能免俗。面条在人生的礼仪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山西一些地区,婚后第三日,新人双双回家时,岳母照理以面相待,祝愿两口子日后拴在一起,和和美美过日子。在祝寿宴和弥月宴上,象征“长寿”的面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面条作为中国北方居民的主食,从餐厅到一般平民百姓,制作面条方法及吃法的花样之繁多,堪称世界一流。我们通常称之为拉面的,也叫抻面,北方的家庭主妇一般都懂得抻面的方法,而兰州一带在和面时,就会掺上稀盐水和兰州特有的蓬灰碱,令面条吃起来筋道又韧软。在北方的农村人们吃面条又是另一番景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备有?面的工具。架放锅上的?床子,是一根木头上挖个圆坑,坑底钉一块扎满小眼儿的铜板,将面团一压,面条便从小眼儿挤出来。

客家人擀面条手法更是一绝,用大圆木杈入墙洞,以全身的压力将面团压成薄片,以特殊的大刀切成细面条,吃时配上葱花、猪熟油、鱼露和胡椒,这就是客家人有名的腌面了。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