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2500年前古和硕人的生活(图)

发表:2012-11-26 18: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新疆那音克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网络图片)

大约2500年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那音克乡的一条沟谷中,生活着这样一支游牧部落:他们靠放牧为生,用牛、羊、马等牲畜和附近的部落交换生活用品。死后他们采取多人合葬的方式,并且定期为家族成员举行祭祀仪式……新疆的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和硕县发掘的50余座墓葬、600余件器物,向人们还原了“古和硕人”的生活场景。

那音克墓地位于和硕县那音克乡东北约15公里处的沟谷里。这里水源丰富,草势茂盛,自古以来就是游牧人生活放牧的理想场所,这片墓地原有的160座墓葬有被盗现象。

负责此次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介绍,发掘工作从8月中旬起至9月底结束。与以往发掘出土的墓葬形制不同的是,考古人员发现大量的多人合葬墓,“最少3人,最多60多人合葬一穴。”吴勇说。每一座合葬墓的石盖板都有二次或多次打开的痕迹,说明合葬墓中的死者并不是一次性葬入,而是分两次或者多次葬入。该墓地墓葬排列规律性强,规模之大,葬式葬法之特殊是以往考古发掘工作中所罕见的。以往考古工作中合葬墓并不少见,但像那音克墓葬中这种多采用移位葬形式的墓葬却很罕见。

所谓移位葬就是指第一次葬人后再次或多次打开石室葬人时,将先前放在石室底、尸床上的先葬者骨骸推移至石室一侧或尸床下,再将新葬者放置在石室中部或者尸床上。这种葬入形式导致墓室内十数具骨骼中,可能仅有最上面的骨骼是完整的。

此次发掘的合葬墓均是椭圆形竖穴石室墓,石室出入口处有石盖板,墓室内有木质尸床或芨芨草席等葬具。在一座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层次分明的三层人骨。第一层葬一男一女,居墓室中间,第二层被压在第一层下,是一具幼儿人骨,第三层是4男4女,被推至尸床两侧。

考古人员还在多数墓室北部发现有祭祀台和祭祀石围,以前在新疆同时期的墓葬中存在针对整个墓地举行祭祀的现象,像那音克墓地这样针对每座墓单独举行祭祀的现象还是首次发现。

那音克墓地中缘何会出现大规模多人合葬墓?墓室中的祭祀台又是缘何而建?这种多人合葬墓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丧葬理念。有可能是当时社会发展已经从氏族部落为核心演变到家族为单元的生活方式。多人合葬有可能是家族埋葬的一种习俗,墓室中的祭祀台有可能是族人为定期祭祀祖先所建。

在此次发掘出土的600余件器物中,发现了大量陶器,主要有单耳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彩陶罐、杯、钵等。传统观点认为,陶器制作是与定居的农业文化相关联的,一般易出现在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族群中。从该墓葬所处地理环境和出土的一些羊、马及狗等随葬品判断,当年这里生活的人是以游牧经济为主。

这些陶器与和静察吾呼文化同类器相似,还有少部分陶器与吐鲁番苏贝希文化同类器相似,说明当时居住这里的人可能与上述地区存在一定联系,墓地中陶器有可能是他们用牛羊等牲畜从和静或吐鲁番等地部落交换而来。

在600余件陶、铁、铜、骨、金、石与纺织品等出土器物中,有一件保存较好的铁犁,在新疆地区早期墓葬中出现铁犁还是第一次。考古人员推测,从出土的部分农具来看,当时的土著人在游牧的同时可能也存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

和硕县位于古丝绸之路中路的关隘,该县曲惠乡、乃仁克尔乡、新塔热乡及乌什塔拉乡存在大量石墓。考古人员称,此次发掘不但填补了和硕县域早期人类历史的空白,还对研究古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来源:神秘的地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