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图)

作者:李晓径 发表:2016-04-06 16: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对待过错的态度,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的修养。(网络图片)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对于过错的态度,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的修养。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追责,非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是非曲直,争出个谁对谁错出来。殊不知这样的处事态度竟然最为伤人,虽然我们的目地可能是敬业,或是对事不对人,但是结果却往往是伤人的、或两败俱伤的。其实,遇到问题不要先互相找责任,这也是“难得糊涂”的妙处,原来事情的本身并不重要,以人为重,才能不伤和气、不生怨怼。直找自己的责任和过错,多尊重对方就好了。

君子之过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很注重修身,是很害怕自身有过失的,一日之内要多次省察自己,不愿自己的过错带来不良的后果,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老师所传授给我的课业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呢?因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敬畏天命;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都有所敬畏;敬畏圣人的话。君子心存畏惧,敬天知命,知书达礼,以此来预防自已的过失。

那么,真的有了过错,古人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论语•子张》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张所说的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犯错误不可避免,尤其是君子之过,更像日食月食一样被人看的清楚明白。对于自己的过失,如果他认真的改正了,人们仍会像以前一样敬仰他。如果知错不改,还故意加以掩饰,那么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还会为人所不齿。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就是说,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清代的王日卓在《今世说》说,“但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如果一整天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这绝不是圣贤之路啊!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古代的君子能做到“闻过则喜”,而现代人一句“我错了”总是很难说出口,何况自己真的存在过错。

正身自省

《论语·子路》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当政者)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又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这段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并不是说不可以去指正别人,而是遇事能抱有“都是我的错”的态度,先端正自己的行为,能有如此的诚意,则事情就会通顺了。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贤能的人,就应该主动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