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作者:秦山整理 发表:2017-03-05 12: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流传千古,被后世经常引用。《诫子书》可能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更是后世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

(源自《艺文类聚》)

这段话的大意是: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不宁静安稳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为什么“静”能够修身、而“俭”能够养德呢?笔者感悟到“静”是一种层次和境界的体现,要想达到“静”,那就要心无杂念,不为外物所左右,而能达到这种“静”的同时,自身的修养、修为就已经很高了。试想一下,如果总是心燥气浮、心神不宁,怎么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志向,以及付诸实践呢?必须能够抵御外物的诱惑,排除外界的干扰,才能使自己的心“静”得下来,智慧才能涌现,学习才会高效,做事目标明确而事半功倍,而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修养、修为就在提升当中。

生活中处处以“俭”,那么就不会过多的沉浸在外物的干扰中。如果衣食住行处处以“奢”,所思所想无形中就会过多的关注在这些方面,而忽略了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行。常常被这些外界的事物所干扰,自己的心又怎么可能“静”得下来呢?所以“静”和“俭”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达到提高道德和修养。

《诫子书》寥寥数语,处处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实践起来并非易事,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去除杂念、净化自我的过程,道德品性的提高自在其中。

文献参考及出处

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唐

[注]澹泊:有版本作“淡泊”。慆慢:有版本作“淫慢”。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