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无法解决制造业崩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8月8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制造业持续萎缩,厂商和工人都面临困境。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无法解决制造业崩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新质生产力”口号响亮 低技术产业工人叫苦连天
目前,中国制造业持续萎缩,制衣、玩具、电子等低技术生产行业更是重灾区,无论是厂商还是工人都面临困境。有工人坦言制造业无法容纳像他这种中年人士,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低技术制造业萎缩不是一时三刻突然而成,而且纵然中国官方外贸出口数据由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支撑起来,也无法解决制造业崩溃所造成的潜在社会危机。
数据显示,以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新三样”为例,2022年“新三样”外贸出口合计增长88.4%,2023年进一步增长了27.6%,出口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制造业萎缩的严峻情况,从今年出现更多工人维权事件中反映出来。总部位于香港,致力于促进和维护中国工人权利的非政府组织中国劳工通讯(China Labour Bulletin, CLB)最新报告显示,上半年录得757宗中国工人维权罢工抗议案例,高于去年同期的696宗。当中仍然以建造业占最多,达47.8%。紧随其后的是制造业,占32.4%,合共录得233宗,高于去年同期的197宗。
据美国之音8月8日报道,中国劳工通讯研究员周艾丹表示,以上数据只显示他们获得足够数据后立案的数字,还有至少一至两成案件是因为涉事公司名称、行业名称或工人名称资料不足而没被列作正式案例,所以上半年录得超过七百宗维权罢工抗议案例已经算是很多。周艾丹分析指,制造业萎缩导致工人发起维权罢工抗议事件,是蕴酿一段时间才形成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出口订单减少,就会出现欠薪或工厂倒闭的情况。通常这些事件并非一下子发生,而是很可能是连续二至三个月没发薪,或者是工厂订单少了,形成工作量减少。”
中国时事观察员王剑直言,中国官方根本无法解决眼下的制造业萎缩导致大量工人陷入困境,以及工厂纷纷倒闭的情况,因为他们从没面对这样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失业问题并不严重,因为社会吸收空间很大。但现在出现岗位饱和的情况,新质生产力结果就是发展投资所谓高科技行业,但这些完全帮不了工人,因为这些产业不需要很多工人。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官媒中新社8月1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一般而言,业界称呼高成长型企业为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是指跨过创业初期后,在较短时间内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并且无论在技术、商业模式还是产业组织形式上都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这类企业犹如非洲草原上具有极强奔跑和跳跃能力的群居动物瞪羚一样,虽然个头不大,但是跑得快、跳得高,被普遍认为极具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潜质。这样的企业,不仅业绩年增长速度快,往往还可以迅速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官媒央视评论称,一个区域的瞪羚企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看重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都是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根据瞪羚云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瞪羚企业数量超过35000家,涉92个行业大类,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山东,主要覆盖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近年来,中国瞪羚企业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以融资为例,中国瞪羚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仍可能面临融资方面的问题。比如,瞪羚企业在发展中期,主要存在高速扩张与资金支持不匹配的矛盾。
另外在5月底,习近平召集一批经过挑选的企业家和经济专家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却令企业家们直挠头。一切都要归因于习近平亲自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人对他治理中国经济的方式更加困惑。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在5月23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听到与会企业家关于创新和投资的发言后问道:“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独角兽(Unicorn)是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亿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根据胡润研究公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全球共有145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佔逾700家,中国为340家,中国不仅大幅落后美国,也从2022年的74家降至2023年的56家。
一位初创企业投资人说了一句话,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说,“(最高领导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他和他的同行看来,这个问题表明领导人认为自己的政策没有任何问题。因此,进行任何实质性政策纠偏的可能性都很小。
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困境?
中国经济萎靡不振,“新质生产力”一词在中国“两会”召开之时,受到中国国内媒体热捧,被视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战略突破口之一,也是本届“两会”关键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中国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习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国东北部黑龙江时所提出。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两会”后,各大官媒开始加强舆论导向,发布吹捧“新质生产力”的文章。
随后,中国国务院承诺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口号,投资发展电动汽车、新材料、商业航天和生命科学等科技产业。
中国总理李强宣布,中国将继续加快光伏发电厂以及风电和水电项目的建设。
《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文章质疑,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是否能解决中国经济困境?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这一口号部分是为了缓解国内外对于美国主导的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可能阻碍中国增长的担忧。
但澳大利亚铁矿石开采巨头福蒂斯丘金属集团的执行主席安德鲁·福雷斯特表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包括公路、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实际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只是对制造业的重视会更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