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彰化县定古迹“江九合济阳堂”,就像翻开台湾移民史,别具时代意义。
古迹是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刻画出时代的轨迹、岁月的沧桑、传统的赓续与发扬。彰化县员林市有一处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超过一甲,市价高达8亿的县定古迹——“江九合济阳堂”。在后代子孙齐心协力下,才能在市中心伫立,见证彰化的变迁。
因缘际会前往“江九合济阳堂”,和江氏后代机缘相遇,认识这座县定古迹的庞大规模,就像翻开台湾移民史,别具时代意义。
胼手胝足 江九合家族台湾移民史
所谓“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是中国人历来讲究的传统宗族观念。江九合家族的历史,从第十三世江包来台说起。
清代康熙末年,江包和二位族亲从福建省渡海来台,至嘉义竹仔脚庄落户,不久即去世。同伴二人再次渡海返乡时,海象险恶,波涛汹涌。危急之际,一位同伴祈求江包在天之灵保佑,若能平安着陆,将从原乡选送一子给江包续嗣,最终安抵家门。
乾隆初期,8岁的江钮随族亲至嘉义“认墓为父”,江钮30岁时搬迁至员林三块厝,仍和江姓宗亲比邻,勤恳度日。10余年后略有积蓄,才搬到三条圳现址定居。50岁凭媒妁之言娶妻陈勤善氏,并过继郑耀云为子,妻子再生下江文采、江河汉二子。
江郑耀云带领弟弟江文采、江河汉经商有成,理财有方。三兄弟共同奋斗,购置大片田产,奠定了江家丰厚的基业。江文采、江河汉为酬谢长兄江郑耀云提携之恩,分家时将原家产划为九份,并保留一部分给祭祀公业,此即为“江九合”名称的由来。
规模最大 保存最好的台湾庶民建筑
江氏家族分家后,仍然集聚一堂。然而,随着子孙繁衍,住屋不足,遂于济阳堂西侧建“庆春堂”、西南侧建“庆丰堂”,也就是江家人称的“新厝”。同时,在济阳堂范围内南北侧,陆续增建、改建屋舍,故除了第一进公妈厅、第二进神明厅以外,形成左右各六,庞大的十二护龙群。
江九合济阳堂前方碧绿宽阔的风水池。
闽南的建筑大多坐北朝南,江九合济阳堂曾礼聘高人勘查地理风水,是稀有的坐西朝东建筑。面对青翠绵延的八卦山,每天打开祠堂大门,就能迎接灿烂的阳光入户。
据江家友人所言,江九合济阳堂西侧有南北向的三条圳,水路将水流汇入前方风水池再转向北方流出,形成“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好风水。旧时济阳堂南北二侧为防御功用,遍植刺竹,成为上万只白鹭鸶齐聚之所,蔚为奇观,地方上以“白鹭鸶厝”名之。
江九合济阳堂“编竹夹泥”的房舍。
江九合济阳堂“穿斗式”构造房屋。
江九合济阳堂“竹管仔厝”。
江九合济阳堂建筑群中,包括早期的土角厝和编竹夹泥、竹木穿斗式等构造,也有一些房屋为砖造或二层楼的加强砖造住宅。东北角基地边缘有一处供奉地基主的公共祭祀空间;祭祀公业特辟“九合堂”作为汉学教室,为江家子弟读书的场所;水井是以前日常饮用的重要水源,每天拿桶子到古井挑水是济阳堂族亲共同的回忆。
江九合济阳堂是江家祖厝,建筑特色融合日治时期和闽南风格,也是典型漳州平和客家围屋概念的建筑。堪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台湾庶民建筑,在台湾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合堂”是江家子弟读书进德的学堂。
江九合家族秉持祖训 修己敦亲
江九合家族秉持祖训,传承古礼,向心力极强。目前家族已发展到第二十四世,共有二千余人。移居外地的子孙在清明、重阳、除夕等大节日,也会回到济阳堂参加祭祀活动,摩肩擦踵,热闹非凡。
根据民国38年编印的《江九合公家谱》记载,江家祖居在福建省。由于先祖跨海来台二百余年,离乱阻隔,族谱失考十至十二世。民国79年公业理事会第二十一世江荣基等人曾经返乡探源,希望寻回完整的家族资料。
一行人找到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济阳堂祖祠,先祖曾为文进士、武进士,祠堂内亦曾风光的挂满匾额。可叹中共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摧毁古迹,济阳堂也被破坏殆尽,祠堂内空无一物,仅遗二具小机器,让江家人无比心痛!
最意外的是此次寻根之旅,从族亲口中,他们得知祖先其实是客家人,而非闽南人。回台后,江家人于是重修族谱。
护祖产重于利益 祖厝没了 江家的根也散了
江九合济阳堂是彰化县规模庞大之祠庙,深具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民国91年即被彰化县政府列为“历史建物”,受惠于员林184公顷市地重划,此处寸土寸金。
保护祖产重要,还是获取钜额金钱更诱人?惊人的土地利益给江氏家族带来激烈冲突。
祭祀公业理事“当权派”以“利益”说服部分族人出售土地给财团,所得由江氏家族300多户均分。理事江焕规等“祖业派”则强烈反对,因为“祖厝没了,江家的根也散了”。
暗潮汹涌中,“祖业派”运作将祖厝申请列为“县定古迹”,但江氏家族对立尖锐,县府不敢定夺。“祖业派”遂积极展开祖产保留大连署,并寻求祭祀公业理事的支持。岂料就在古迹定案前,祠堂发生一把离奇的无明火,所幸及时被扑灭。
民国104年,江九合济阳堂经彰化县文化局古迹审定委员会通列为“县定古迹”。
护龙间窄小的巷道是古早时期的牛车通道。
江氏家族勤俭刻苦 家风良善
此次和友人聊到,才知江氏家族分家、不分居,大型合院住宅的日常充满人际关系的流动,亲族关系非常紧密。内埕、外埕是家族红白事办桌宴客、晒谷、晒菜的场所,也是孩子们游戏、玩耍的空间。护龙间窄小的巷道是古早时期的牛车通道,畅通无阻,且“你家的前厅对着我家的后巷”,走街串巷非常方便。
耆老江美秀对江家事务如数家珍,她说:“以前公妈厅是由第二十一世九大房媳妇每天轮流祭拜、打扫,后来才改请专人负责。江家人不能把公妈移出去祭拜,不然会‘倒房’,做生意失败、穷困潦倒,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每年重要节日都要回来祭祖,家族间也借此联络感情。”
江美秀表示:“江九合济阳堂的风水很好,位在‘蜂穴’上。祖先都合葬在东山,从山上俯视,照顾江家子孙。子孙们肯吃苦,互相帮助,对长辈都很尊重,也很有出息,现在还有30多户住在这里。祖先的田地千万不能卖,以前有一房联合起来偷偷卖地,结局都不太好。”
祭祀公业总干事江明伦介绍公妈厅设立的神主牌,他说:“从先祖江包起,所有去世的长辈和在世的江家人,包括媳妇和刚出生的婴儿名字都写在上面,没有忌讳。祭拜先人是祈求保佑,对于在世的族人则是祈福、增福增寿的意思。”
井是有“井神”的,神明厅后面的水井200多年来不曾干枯。
江明伦指出:“井是有‘井神’的,神明厅后面的水井200多年来不曾干枯。以前江家妇女们会到前面的风水池洗衣服,边洗边聊天,再拿到井水边继续冲洗干净。古迹审定委员会来勘查时,发现只有一口井,认为不可能,推断一定有二口井。所谓‘日月’、‘阴阳’,从地理学来说,二口井才会平衡。后来找到北边还有一口井的痕迹,已经被填掉了,日后还要设法恢复。”
他还讲述祭祀“地基主”的由来,“早期汉人来台开垦,不能携家带眷,一般都是单身男丁渡海过来。因为家贫,不易娶妻,许多人都娶平埔族女性。平埔族是母系社会,通常父母会给结婚的女儿田地开垦过活。汉人祭拜自己的祖先,而岳父母往生后却无人祭祀。因为感念岳父母给予土地之恩,汉人就拿张椅子,摆放简便的饭菜、二双筷子来祭拜岳父母。”
江家的兴盛与传统孝道、良善家风的维系关系巨大。(以上图片来源皆为摄影:高妍晨)
此次探访江九合济阳堂,不仅建筑相当考究,更感佩江氏家族的凝聚力。秉承祖训,又能勤俭刻苦,饮水思源,可见江家的兴盛其来有自,与传统孝道、良善家风的维系关系巨大,足堪典范。
(转载自《看杂志》第2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