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茶桌上的“筷子”,竟能变成算术工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善数者不用筹策,这个“筹策”是指竹码子,是一种古时的计算用具,包含稻草、竹签,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使用稻草或竹签,直接在大脑中应用图像思维方式,快速转一转就能够完成计算,这是一种更高层级的明智技能展现。可能有人会误会,这里要说的是当今所说的“心算”,多大的数字用脑子过,不用在纸上或是计算机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实则不然,而且相差甚远,今天的心算与老子所说的“不用筹策”,压根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在古代的算术中,还有数术在里面,不但是算数,还有预测的功能。今天要讲述的善数者,虽然还达不到不用筹策的水平,但他通过自己的算法得到的结论与预测,在今天看来也绝对是准的让人惊掉下巴了。
曹元理
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西汉汉城帝时期的安定人黄甫嵩、曹元理和真玄兔都精通算术,今天所要说的是曹元理的故事。有一次,曹元理和真玄兔的朋友陈广汉一起,陈广汉知道他精通算术便说:“我家有两个大谷仓的米,忘记有多少石了,请先生帮我计算一下。”当时120斤为1石,1石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曹元理听后马上答应,他用了一根吃饭用的筷子,围着谷仓量了十多圈,然后说:“东边的谷仓有米749石2斗7合,西边的谷仓有米697石8斗。”当他算完后,陈广汉将谷仓门关好贴上封条,并将这些数字写在封条上。后来西谷仓出了697石7斗9升,还有一只体积与1升米差不多的老鼠,而东边的谷仓得到与曹元理推算丝毫不差的结果。
第二年,这两人再次见面,陈广汉便将出谷仓的数量与曹元理说,曹元理就用手拍说:“怎么就不知道老鼠吃米呢?真该剥了这张面皮。”人家仅用一根筷子围着谷仓,转个十几圈,就可以将谷仓内的米体积算得如此精准,因为没算到有一只老鼠偷吃,就觉得无地自容想钻地缝了。那么曹元理真的应该能算出这么一只老鼠吗?
对此,陈广汉并不在意,还拿了几块鹿肉干跟酒,请曹元理一边喝酒,一边帮忙算算陈家物产家业的情况,可见他十分信任曹元理。这个曹元理边吃边喝,边用筹策计算,然后说甘蔗田25畦,应该收1536枚;大芋头37亩,应该收673石;1000头牛将会生产200头牛犊;10000只鸡将会孵出50000只鸡雏,其他的牲畜,像是羊、猪、鹅、鸭,曹元理都说出它们的数目,而瓜果、蔬菜、果实更不在话下,都知道它们有多少。曹元理打趣地说:“您有这样的大家大业,怎么拿出这么丁点的食物招待我?”让陈广汉脸一红,连忙辩解:“可以有仓促而来的客人,怎么就不能有仓促中的主人呢?怕是赶不及弄好吃的给您呀!”曹元理不紧不慢地说:“没有关系呀!你来一头蒸好的小猪,再来一盘荔枝,就可以了嘛!”此话一出,着实让陈广汉吃惊不小,因为他家厨房的确有这些东西,只是在仓促之间,他未曾想起。没想到曹元理不但能算出人家的物业家产,连人家的厨房里现在有什么都一清二楚,连当家人都忘了,曹元理还能够算出来,实在是太神奇了。这让陈广汉再次揖拜谢罪,进到厨房备好菜肴,两个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喝酒,一直喝到晚上才方散。
这段故事中,曹元理在计算陈广汉两个谷仓的米和家畜、农作物数目时,绝对不可能,也没有一个去现场秤重或是计数,而是只用简单的竹签,曹元理就能够计算出非常准确的答案,就算是落下西边谷仓中那只老鼠,总数上也没有相差毫厘,居然还会因没算出来,在面子上感到过意不去。再加上他能够知道陈广汉家的厨房里,有已经蒸熟的小猪与一盘荔枝,说明陈家的家产,他是一点一滴都没有遗漏,那么这就不仅仅是靠计算了,还要靠数术来预测了,所以可知,老子所说的“善数者”,可不只指数学了。曹元理的算学,后来传给傅南季,傅南季又传给项滔,项滔又传给傅南季的儿子傅陆,但是这些人都只学到曹元理的分数,没有真正继承他在算学上的建树。实际上,曹元理的这种算学本事,实则上应该是他的一种异能,也叫做功能,与预言家拥有的预测功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