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夏博义自述逃港始末(图)

发表:2025-07-10 23: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香港大律师公会前主席夏博义(Paul Harris) ((Public Domain)(16:9)
香港大律师公会前主席夏博义(Paul Harris) (Public Domain)

【看中国2025年7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金言综合报导)一位与香港命运息息相关的法律人物——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夏博义(Paul Harris)于2022年3月离港。这位目前定居英国的人权律师近日告诉Green Beans Media,他离开香港的原因是收到一个秘密渠道的讯息,说北京下令逮捕他,当局甚至已经安排国安警察传召他到湾仔警总进行录影问话,准备以“煽动意图”起诉他。

那时他刚卸任大律师公会主席不久。据他描述,当局甚至已经安排国安警察传召他到湾仔警总进行录影问话,准备以“煽动意图”起诉他。这位人权律师告诉Green Beans Media,他离开香港的原因是收到一个秘密渠道的讯息,说北京下令逮捕他。当局甚至已经安排国安警察传召他到湾仔警总进行录影问话,准备以“煽动意图”起诉他。

夏博义说,他在问话中得知,国安警察所谓的“煽动”证据,来自他的一本著作——《全球示威史》中提到港人反送中运动,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能在中国获得公平审讯;以及一则他于国安法实施前发表的推文,当中写道“我不再发推,因为香港已经变成警察国家”。这些言论在他看来,是文明社会中的言论自由,“绝不是煽动”。

尽管他早已预料将被拘留,甚至准备好了“入狱包”,但两小时后警方却让他离开。离开警总后,他的朋友们对他说:“你现在立刻要离开香港。”他便于当晚收拾行李,搭上飞往伊斯坦堡的最后一班航班,从此踏上流亡之路。

自愿到港 为法治奋战近三十年

夏博义于1994年首次到香港。他原是英国大律师公会人权委员会的首任主席,曾在1993年应香港民主派领袖李柱铭与司徒华之邀,率团到港考察回归后的法律制度。他说:“那时候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中英联合声明的承诺能否兑现。”这促使他在香港创办了人权监察机构“香港人权监察”。

在回忆早期的香港时,夏博义坦言自己曾乐观以对:“回归初期,其实很多人认为香港的制度还能保持,虽然没有民主,但还有言论自由、司法独立,整体是稳定的。”直到2014年以前,他认为这样的制度还能延续。但如今,“一切正在消失”。

他指出,政治相关案件中,法治的空间已所剩无几。“如果是非政治类的民事案件,我认为还有法治。但涉及分裂、煽动、勾结外国势力等案件,司法体系只是打压异见的工具。”

为47人案痛心

夏博义尤其提及自己原本担任“民主派47人案”中黄碧云与林卓廷的辩护律师,却因离港被迫辞任。他说:“他们是好人,根本没有犯罪,不该被关进牢里。”他对此感到极为痛心。

在谈及近年多位外籍终审法院法官辞任时,夏博义表示理解但遗憾。他曾强烈反对他们辞职,认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阻止伤害”的力量。“这些外籍法官很多来自英国、加拿大最高法院,他们的法律水平非常高,对本地法官也起到正面影响。”但他也承认,“我们正在接近一个他们也不得不离开的临界点。”

“选择的律师都不让用”──黎智英案

夏博义对黎智英案也提出质疑。他认为法院原已裁定黎智英有权选择来自英国的资深大律师Tim Owen担任其辩护律师,但北京却以全国人大释法推翻判决,这破坏了基本法中“选择律师的权利”。“这绝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情况。”

他又提到“羊村绘本案”,指五位出版儿童绘本的语言治疗师仅因把港人比喻为羊、把共产党比喻为狼而被控煽动罪,并判处重刑。他直言:“这样的案件绝对不是法治,而是压制言论自由的象征。”

英国政坛冷漠?推动港人议题仍在路上

如今作为英国自由民主党(Lib Dem)的候选人,夏博义坦言,整体英国政界对香港的关注程度“远低于理想”,特别是在工党内部,他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兴趣。他希望未来能推动英国将“中英联合声明”纳入外交谈判的核心考量,例如在北京要求英国参与经济合作时,英方应以香港人权为前提,提出明确要求。

他也认为,自由民主党对香港的承诺最为明确,“我们的党纲里有最多篇幅提及香港,比其他任何政党都多。”他提到1989年六四后,自民党前党魁阿什当(Paddy Ashdown)亲自前往香港声援,“他甚至会讲中文,一直关注香港。”

尽管英国保守党政府会定期发表香港半年报告,详细列出法治、人权的恶化状况,但他指出,这些报告“从未真正转化为有力的外交政策工具”。

香港人社群是希望所在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目前居英港人已达16至20万人,哈里斯认为,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表示:“我很高兴现在自己是个‘英国来的香港人’,在这里遇见很多朋友、讲广东话、继续关心香港。”

“我真的希望,英国的香港人能在7月4日的选举中,支持真正关心香港的人。”他说完这句话时,语气坚定而诚恳。

夏博义的故事,是香港法治衰败进程中的一个见证。他的选择不是孤例,而是众多离港法律人的缩影。他曾因相信制度而来,也因制度崩溃而走。当香港越来越多的辩护律师与法官面临政治高压的选择时,夏博义选择继续发声。

他离开了香港,但未曾离开香港人的命运。正如他所说:“不是我变成了英国人,而是我成为了一个在英国的香港人。”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