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外汇储备真相:货币战与美元霸权的博弈(图)

发表:2025-07-13 09:0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05年7月22日,中国出局,在上海一家银行,一名银行出纳员在清点人民币和美元。随着亚洲加强合作,并希望使其长期与美元挂钩的巨额外汇储备多样化,中国谨慎的人民币重估将提高亚洲货币的价值。(图片来源: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005年7月22日,中国出局,在上海一家银行,一名银行出纳员在清点人民币和美元。随着亚洲加强合作,并希望使其长期与美元挂钩的巨额外汇储备多样化,中国谨慎的人民币重估将提高亚洲货币的价值。(图片来源: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7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尹华综合报导)2025年4月,一则新闻震动全球金融市场:传言中国大举抛售美国国债,报复川普政府对华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似要动摇美国金融体系根基,挑战美元霸权。然而,仅数小时后,市场风向突变,传言指向日本而非中国抛售美债,令投资者困惑不已。据《金融时报》报导,这一事件引发对中国外汇储备策略的广泛猜测。时评人文昭与程晓农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揭开中国外汇储备背后的真相,拆解货币战争的迷雾,探讨中国是否具备发动货币战的能力,以及其外汇储备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

货币战争的历史教训

文昭认为,要理解中国外汇储备的角色,需回顾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是金融史上著名一役。据历史记录,英国为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承诺英镑兑德国马克维持2.95至3.05的固定汇率区间。然而,1991年英国GDP萎缩1.4%(据世界银行数据),资金外逃压力剧增,英镑面临贬值风险。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通过量子基金做空英镑,买进德国马克,迫使英国央行耗资270亿美元护盘(据英国央行档案),终究无力守住承诺,退出ERM,英镑暴跌。据《经济学人》报导,索罗斯净赚10亿美元,而操盘手之一为现任川普政府财政部长史考特(Scott Ant),时任索罗斯首席投资官。

五年后,索罗斯再度出手,目标转向泰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1997年,泰国将泰铢兑美元锁定在25:1的固定汇率,但经济过热、房市泡沫和高额外债使其外汇储备脆弱。泰国宣称拥有300亿美元外储,实则一半以上为掉期合约,流动性极低。索罗斯联手对冲基金做空泰铢,泰国央行耗尽外储,仅一个月烧掉大半资金。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固定汇率,泰铢兑美元贬值至近50(据彭博社数据),引发亚洲金融危机。文昭分析,这两场货币战显示,固定汇率制度的僵化、经济结构脆弱及外储流动性不足,是金融狙击手的理想目标。他认为,美国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中国若想复制索罗斯的战术,难度极高。

程晓农则从经济结构角度分析,认为货币战的成功往往取决于目标国的内部脆弱性。程晓农分析,1990年代的英国和泰国因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和固定汇率,无法应对国际资本的冲击,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出口导向经济与外储管理的矛盾,这使得其在货币战中的主动性受限。

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与结构

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4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美国国债总规模约36.29万亿美元,中国直接持有约7840亿美元(6月降至7572亿美元),占比仅2.6%。美债市场日交易量超过7000亿美元(据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SIFMA数据),意味着即便中国全数抛售美债,市场也能迅速消化。文昭认为,中国虽是美债大户,但远未达能撼动市场的“大鳄”级别。据联邦储备系统(Fed)公开声明,Fed可进场扫货,华尔街对冲基金、欧洲央行及寿险基金也有稳定需求,抛售效应会迅速平抑。

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中国外汇储备从2014年高峰期的3.99万亿美元,降至2025年2月的3.227万亿美元,十年缩水约8000亿美元。文昭认为,这并非简单“被掏空”,而涉及资本外逃、投资转型及“影子储备”操作。程晓农则指出,外储下降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特别是出口导向政策导致的外汇积累与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外储管理的风险。

2015-2016年:资本外逃与汇率危机

据彭博社报导,2015年8月,中国实施汇率改革,放松人民币中间价管控,导致人民币兑美元贬破6.4,市场恐慌加剧,资本外逃压力激增。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与在岸价差一度超4%(据路透社数据),成为做空人民币的战场。中国央行动用超过5000亿美元外储干预汇市,试图稳定汇率。彭博社估计,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外储从3.99万亿美元骤降至3.05万亿美元,烧掉近1万亿美元。文昭分析,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显示,中国外储虽庞大,但在资本外逃和市场狙击下,消耗速度惊人。

程晓农认为,这一时期资本外逃不仅是市场行为,还与中国内部权力斗争和精英阶层的资产转移有关。他指出,部分外储通过非官方渠道流出,显示外汇管理体制的漏洞,这种内外压力加剧了外储危机。

主权资本的转型

文昭指出,从2016年起,中国外储策略从持有美债转向“主权资本主义”。据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2023年年报,海外资产已超1.3万亿美元,私募基金规模达400亿美元,转化为中东油气田、非洲矿业股份及欧亚铁路港口经营权,支撑“一带一路”和国资出海战略。文昭认为,这些资金未在央行外储账面显示,但以实体资产形式存在,体现从储蓄美元到追求全球战略控制的转型。

程晓农说,这种转型虽有战略意图,但也带来风险。他认为,投资于新兴市场的实体资产往往流动性低,且受地缘政治影响,可能导致回报不确定性增加,甚至成为“战略陷阱”。

影子储备的迷雾

文昭认为,中国外储真实规模可能超出官方数据。据美国财政部TIC报告,2015年中,中国账面美债持仓减少约1000亿美元,而比利时Euroclear系统美债持仓从1800亿美元激增至2800亿美元,增幅与中国减幅几乎一致。文昭援引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的分析,认为中国可能通过比利时、卢森堡、香港、开曼群岛等地离岸账户代持美债,构成“影子储备”,规避TIC报告监控。据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2016至2018年“其他外币资产”增加近1000亿美元,彭博社、路透社及《金融时报》质疑这是否为转账操作。文昭分析,影子储备的动机包括规避中美冲突中资产冻结风险、避免美国指控汇率操纵,以及掩盖真实持仓规模。

程晓农则强调,影子储备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对外汇管理的“不透明策略”。他认为,这种操作虽短期内可规避风险,但长期看可能削弱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系统的信任,增加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

中国能否发动货币战?

文昭认为,中国抛售美债以打击美元霸权的设想,理论上可能导致美债价格下跌、美元资产信心动摇,但实际操作难度极大。据SIFMA数据,美国市场深度和流动性远超1990年代的英国和泰国,Fed可印钞进场,全球央行、寿险基金对美债有稳定需求,抛售效应易被抵消。更严重的是,抛售可能引发美国金融制裁,如冻结中国在美资产或限制美元结算,构成“金融核弹”。

文昭指出,中国更擅长“认知作战”。据《华尔街日报》报导,2018年贸易战期间,中国官媒放话减持美债,导致美债收益率波动0.2%至0.3%,全年波动达0.84%。文昭认为,这种“喊抛不抛”的策略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增加美国融资成本,同时避免直接对抗。他透露,中国可能通过比利时、卢森堡账户“偷买”美债,表面减持实则增持,实现“资讯战+心底债”的效果。

程晓农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认为北京的认知作战虽能在短期内制造市场波动,但无法改变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根基。他指出,美国的金融霸权不仅依赖市场深度,还与其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密切相关,中国若发动货币战,需承担全面对抗的风险。

然而,抛售美债对中国自身也有风险。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美债曾占外储60%至70%,抛售导致资产缩水,且减少美元储备可能削弱人民币汇率支撑力,引发贬值风险。文昭认为,2025年4月的抛债传闻,很可能是认知作战的故技重施,旨在扰乱市场信心,推高美国借债成本。程晓农补充,这种策略可能短期有效,但长期看可能加剧中美金融对抗的紧张局势。

外汇储备下降的真相

中国外汇储备从4万亿美元降至3.227万亿美元,引发“外储被掏空”猜测。文昭分析,下降原因包括:

资本外逃: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估计,2015-2017年,非官方外逃资金达1万亿美元,企业通过VIE架构融资、富人通过移民买房、以及万达、安邦等巨头海外收购,多经香港、新加坡、英属维京群岛流出。部分资产后被国资接管,回流政府手中。

贸易顺差与外储悖论: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贸易顺差达82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外储仅增600亿美元(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文昭认为,资金转为企业投资或实体资产,且中国刻意控制外储规模以避免汇率升值和美国指控。

策略转型:据路透社报导,2023年中国购入1000亿美元美国机构债(如房地美抵押贷款证券),未完全计入外储,反映从金融资产到实体资产的转型。

程晓农则指出,外储下降还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失败有关。他认为,过度依赖出口导向经济导致外汇积累过剩,但国内投资效率低下,部分外储被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如2004年450亿美元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引发挪用争议,削弱了外储的稳定性。

川普关税与外储挑战

据彭博社报导,2025年,川普政府对华商品征收55%关税,限制高科技出口,并推出汇率监管法案,要求中美贸易结算须用美元并报备美国许可。文昭分析,此举导致中国出口减少、美元收入下滑、结汇难度上升,外储面临“慢性失血”风险。他认为,这是中美货币战的新回合,中国外储可能陷入“老钱花光、新钱难进”的结构性困境。

程晓农认为,川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影响外储,还对中国的出口导向经济构成长期挑战。他认为,中国若无法加速内需增长,外储的持续下降可能削弱人民币的国际信誉,进一步限制其在货币战中的操作空间。

文昭总结,中国外汇储备不仅是一笔资金,更是一面映照国家信心、资本流向和人民焦虑的镜子。从4万亿美元到3.227万亿美元,外储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挑战与转型。虽然影子储备和认知作战提供操作空间,但美国的市场优势和制裁能力使货币战风险远高于收益。程晓农则强调,外储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过度依赖美元资产和出口经济限制了其金融自主性。2025年的美债风波或许只是中美博弈中的一场虚晃,但背后的战略角力,预示着货币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去。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