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晓波:一场被延误的政治转型与自由之梦(图)

作者:张昕伟 发表:2025-07-15 09:1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刘晓波
刘晓波(1955年12月28日—2017年7月13日),吉林省长春人,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5年7月15日讯】今天是刘晓波先生离世八周年。刘晓波先生曾说:“现代化意味着全盘西化……选择人性的生活,就要选择西化……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类与非人类的区别。”这句话在当时中国社会引发强烈争议,但在我看来,这是对中国文化与政治现实最深刻的批判之一。站在自由、民主、人权的立场上,我完全赞同刘晓波的判断:中国想真正实现现代文明,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文化转型,这场转型的方向,正是“全盘西化”。

一、为什么“全盘西化”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许多中国人对“西化”有本能的排斥,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的背叛,是文化自卑。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自卑是那些嘴上高喊“文化自信”,却拒绝基本人权与民主制度的人。他们对“全盘西化”的恐惧,源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不是对文化本身的尊重。

我们常常被告知,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有儒释道的智慧,有唐诗宋词的浪漫。我认为这些不值得骄傲,文明的核心从不是古老本身,应该是能否回应当下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个体是否有尊严,权力是否受到约束,思想是否可以自由表达?那些否认“全盘西化”必要性的人,实则是在用文化作保护伞,维持旧有等级与权力结构。他们用“传统”绑架人民,把封建的残渣当作国粹,而对自由、平等、法治这些价值却嗤之以鼻。

西方文化不是某个种族的私产,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制度与价值观的总称。它的核心是理性、法治、个人自由、言论开放、民主制度,以及对个体尊严的承认,提供一个制度与道德的框架,让人类文明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放弃封建专制、家族至上、权力崇拜这些落后的文化根基。

二、文化不变,制度不可能真正现代化

中国近代以来的改革一直在试图“中体西用”——表面引进西方的技术与制度,但内核仍坚持儒家等级秩序与专制逻辑。这种妥协的产物导致了一个怪胎式的“中国模式”:既有高速的经济发展,又有严重的人权压迫与制度腐败;既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又有对基本公民自由的系统打压。

“中体西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上的逃避与政治上的自利。它让人误以为现代性只需要技术和经济,而不需要政治参与与制度革新。但现实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没有制度保障的发展,终究是沙上建塔。中国的高速增长,掩盖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因言获罪、劳工维权被镇压、维权律师被失踪的现实。经济繁荣可以用GDP包装,但文化与制度的落后,却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之中——不敢说话、不敢上网、不敢思考。

真正的制度现代化必须以文化现代化为前提。制度的建立不只是技术安排,它根植于人的价值观与行为逻辑之中。一个崇尚“权威即正义”的社会,是无法承载现代法治的;一个把“听话”视为美德的民族,不可能孕育真正的公民社会。

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跪着”的文化中,生出“站着”的制度。民主不是一纸宪法,是一种公民日常行为的总和。民主社会拥有自我纠错的机制,而中共中国至今无法面对历史、拒绝反思罪责,甚至连一个普通人说真话都可能成为“煽颠罪”。这种制度畸形的背后,正是文化上的不敢担当与故意逃避。

三、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现代文明国家都经历了“全盘西化”的过程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主动向西方文明全面学习的典范。二战后的德国、韩国、台湾,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从威权到自由的文化转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将西方启蒙思想内化为自己国家的文明基础,最终实现了民主与繁荣的统一。

这些国家复兴经验说明,他们在经历战争、压迫、失败之后,依然选择了以自由为基础的重建之路。他们用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权利,用教育培养独立的思想,用媒体监督权力的运行。拣起了文化中真正有生命力的部分,与几次工业革命的现代性结合,开出更成熟的果实。

相反,那些拒绝西化、坚持文化例外论的国家,如朝鲜、伊朗、中共中国,都陷于集权、仇外、落后与暴力之中,成为现代文明世界的另类。

所谓“文化例外论”不过是极权政权的遮羞布。它用民族主义的话术掩盖对基本人权的侵犯;它高喊“文明冲突”,实则是文明拒绝。要勇敢面对自己文化中的黑暗面,不为旧制度献花,而为新文明铺路。

四、“全盘西化”并不等于“西方至上”,而是向文明对齐

中国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承认落后,敢于改革自我,而不是把几千年的传统当作挡箭牌,继续为统治者服务。脱离愚昧、专制与对人性的压迫。

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而是敢于接受批评、正视缺陷、走向融合。要敢于剔除中国文化中早已腐烂的部分。不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对“愚忠、愚孝、愚信”视而不见。西化,不是西方中心主义,而是让我们找到通向普世价值的钥匙。

我认同刘晓波的话,因为他敢于直指中国文化的根本弊病。他不迎合大众情绪,不取悦权力中心,是把“现代化”的问题从表面拉向了内核——文化。如果中国不能完成“文化西化”的深层革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和制度法治。

刘晓波是一位殉道者。他的离世,是中共强权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上长期逃避自省的写照。他用一生的文字与发声,唤醒沉睡的良知,照见我们尚未准备面对的深层问题。八年过去了,他的声音依旧清晰,而我们也应当思考:纪念他,既是点燃一根蜡烛,也是走上那条他未竟的路——以文化更新为起点,以自由、人性与尊严为归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