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避母”到底在避什么?(组图)

发表:2025-07-18 08: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俗语 父母 孩子 母亲 父亲 性别 人格
俗语:“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对父母而言,在孩子年幼时,保持亲密关系是人之常情。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要有所避讳,因为要让他们了解男女有别,这样不仅能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性别观,对于他们人格的独立发展也有帮助。

“儿大避母”到底在避什么?

3~6岁时,男孩对母亲的依赖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6岁之后,如果男孩仍表现出过度依赖母亲的行为,那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1、丧失边界感

边界感教育,会让孩子很好地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男女有别,什么地方不能让异性碰,知道不能碰异性什么地方。没有边界感的孩子,在异性面前不知避讳,让人反感。

2、恋母情结

当然,很多时候他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而这种情感,会促使他们早早的向外界去寻求感情依赖。但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都无法形成稳定、健康的关系。

3、没主见、缺乏责任心

不给予男孩自主的权利,导致他们没主见。而在妈妈过度的关怀下,他们又会缺乏责任心。

父母要怎么做?

1、3岁之后:保持距离+开始培养独立意识

保持距离:3岁左右的幼儿渡过依恋期,还是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开始对自己身体和别人的不同会感到非常好奇,还会对“自己从哪里来”感到疑问?

1、爸爸应在儿子的教育和生活中占主导:

2、妈妈不当着儿子的面换衣服;

3、母亲不能与儿子共浴;

4、避免在家穿着太暴露;

5、上厕所让避忌孩子;

6、10岁之后避免过度窥探孩子的隐私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就成为了独立的人,他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有自己的小秘密,甚至他们还有一些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作为妈妈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需要事事追根问底,不然真的会让孩子挺窒息的,要学会退出。

俗语 父母 孩子 母亲 父亲 性别 人格
亲子避嫌,宜早不宜晚,避性不避情。(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女大避父还是不避父?看法两极

一种认为“女大避父”。

这和“儿大避母”是同样的道理,当女儿年龄渐长后,爸爸就要开始与女儿保持距离,这样才不会让女儿养成依赖的心理。

另一种说法是:女大不避父。

认为父亲通常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相处的第一个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女儿未来的择偶观、婚姻价值观等。如果父亲能给女儿足够的宠爱、保护,那个女孩的个性就会变得乐观、勇敢且阳光。

若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冷漠、不关心,那样这样的女孩长大后,往往比较胆小、懦弱、害羞,不敢与男生互动。所以女儿对爸爸的印象,也会影响她将来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择偶的标准等。只是为了树立孩子的性别意识,在生理上还是要尽量遵循“女大避父”为好。

总之,亲子避嫌,宜早不宜晚,避性不避情。懂得把握在孩子面前行为的分寸,不让孩子过早受到“性”的刺激,绝非不让父母接近自己的孩子。



责任编辑:方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