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8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金言综合报道)近日,中国三部门联合发布政策,自2025年9月1日起全面强制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引发社会各界激烈争论。评论人多伦多方脸直指强制社保为“人头税”,剖析养老金体系的复杂性与不公,警告其可能导致底层劳动者经济压力加剧甚至大规模失业。经济学家向松祚从宏观角度指出,中国经济深陷通缩泥潭,强制社保等政策未能解决收入不足与信心缺失的根本问题。时评人文昭则进一步警示,强制社保反映了“王朝末期”社会共同体瓦解的特征,政策缺乏融洽性,可能加速经济与社会形势恶化。
养老金体系:复杂计算下的不公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分为三大支柱:普通职工养老金、公职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普通职工养老金覆盖城市打工者,是讨论焦点;公职人员养老金面向公务员等群体,待遇显著优厚;城乡居民养老金则针对农民、个体户等非正式就业人群。多伦多方脸以典型案例——上海打工者小A(22岁大学毕业,月薪1万元,工作38年,60岁退休)为例,揭示普通职工的高投入低回报。
- 普通职工养老金:高投入低回报
普通职工社保包括“五险一金”(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其中“五险”由个人和企业共同承担。以小A为例,月薪1万元,个人缴纳8%养老保险(800元)、2%医疗生育保险(200元)、0.5%失业保险(50元),合计1050元;企业缴纳16%养老保险(1600元)、9%医疗生育保险(900元)、0.5%失业保险(50元)、1%工伤保险(100元),合计2650元。每月总计缴纳3700元,占工资37%。
退休后,小A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为其38年缴纳的8%(800元/月)累积总额(364,800元),除以60岁退休基数139,约为2624元/月。基础养老金根据公式计算:社平工资(上海约12,000元)× (1 + 个人平均缴费指数0.833) ÷ 2 × 工作年限38 × 1%,约为4172元/月。两者相加,每月领取6796元。
表面看,6796元高于每月缴纳的3700元,但长期计算却不乐观。38年缴纳总计168.7万元,按中国平均寿命78.6岁计算,18.6年领取总额仅151.6万元,净亏损17万元。更关键的是,现收现付制度依赖年轻人缴费支撑老年人养老金。2024年新生儿仅约900万,创历史新低,未来劳动力减少可能导致养老金池“入不敷出”。方脸直言:“你是相信中共存钱,还是自己买金条养老?大多数人选后者。”
文昭表示,养老金体系的破产风险不仅源于人口老龄化,还因地方政府挪用社保基金。2024年国家审计署报告显示,13个省份挪用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约400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地方债务。由于缺乏独立透明监管,社保基金被挪用“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发生”,进一步削弱体系可持续性。
- 公职人员养老金:特权待遇的放大
公职人员养老金待遇远超普通职工,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补贴,目标为退休前工资的80%(20年工龄)、85%(30年)或90%(35年)。以上海公职人员为例,退休前工资1万元,工作38年,退休金可达9000元以上,远超小A的6796元。
不公根源在于制度设计。1996年前工龄对普通职工不计入缴费年限,而公职人员享受“视同缴费”,工龄完整计算。以1996年22岁工作的老职工(老A)为例,2025年退休时缴费年限仅29年,个人账户余额约11万元,每月仅得791元;基础养老金3184元,总计3975元,仅为退休前工资40%。同等条件的公职人员可拿9000元以上,替代率高达90%。方脸批评:“中共画饼让普通人觉得60%替代率还行,却通过工龄清零和低收益率(2024年仅2.62%)确保普通职工拿不到高额养老金,补贴公职人员。”文昭进一步指出,这种不公加剧了阶级对立,体现“王朝末期”有权阶层甩锅、无权阶层负担加重的特征。
世界银行建议养老金替代率保持70%-80%,国际劳工组织设定55%警戒线。中国的普通职工替代率普遍低于55%,被指违反劳工权益。
- 城乡居民养老金:低保障的“羊毛”
城乡居民养老金针对非正式就业人群,由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103元/月,部分地区略高但少超200元)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总额除以基数139)组成。方脸认为,缴纳15年仅换取每月百余元回报,收益率低且风险高,远不如个人储蓄。文昭强调,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低保障进一步凸显体系不公,难以缓解底层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强制社保:人头税还是经济压迫?
2025年9月1日起,强制社保政策将全面实施,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司法解释规定,企业和员工规避社保的“君子协定”无效,社保缴纳与子女入学等挂钩,加大合规压力。文昭指出,此举取消了企业和员工的自由协商空间,反映了政府为填补社保亏空(2023年全国养老金缺口约1.2万亿元)的急迫心态。
- 底层劳动者的重负
中国社保缴纳基数制度规定,即使工资低于基数,也需按最低基数缴纳。以上海为例,2024年最低基数为7384元。一名月薪4000元的环卫工,强制社保后个人缴纳775元,到手仅3225元;企业缴纳1894元,总成本增至5894元,增幅47%。文昭举例,一家咖啡店雇员月薪低于7384元,雇主仍需为每人缴纳约2200元,雇员到手减少1000余元,“对双方都是沉重负担”。
以一家雇4名员工的小餐馆为例,原工资支出1.6万元,社保后增至2.4万元,相当于多出2名员工成本。2024年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99%,贡献60%GDP和80%就业。强制社保可能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底层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方脸警告:“这相当于雇1.5个人的成本,小餐馆、小工厂吃不消。”
- 杀鸡取卵的政策后果
多伦多方脸称强制社保为“杀鸡取卵”,忽视底层生存困境。文昭进一步分析,强制社保与保就业、减负企业的目标相悖,体现“政策融洽性丧失”。他指出,中共优先选择让企业和家庭先破产,以避免社保体系破产暴露90年代社保改革的失败。破产的企业可归咎于“美国卡脖子”或“行业内卷”,而社保破产则直接挑战执政合法性。
文昭则警告,强制社保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2024年城镇失业率达5.2%,青年失业率15%。中小企业裁员或倒闭将推高失业率,底层“无依无靠”人群可能成为“无敌之人”,威胁治安。他预测,企业和员工可能通过劳务派遣等规避政策,政府将出台更严格监管,形成长期博弈。
通缩背景下的经济困局
强制社保政策出台之际,中国经济深陷通缩。Tom财经视角和向松祚指出,通缩表现为物价下跌、企业利润萎缩、裁员降薪和消费信心不足。
- 通缩的恶性循环
经济学家向松祚强调,通缩比通胀更可怕。2023-2024年CPI持续低于3%,部分月份为负,反映经济活跃度不足。企业降价促销,利润下滑导致投资减少、裁员增加,居民收入下降抑制消费,形成恶性循环。Tom举例,新能源车价格从十几万降至七八万,电商促销空前,但居民生活质量因裁员降薪而恶化。
通缩加剧债务压力。向松祚指出,货币购买力上升,但收入减少,固定债务(如房贷)实际还款成本增加。2024年,全国多地出现“断供房”,部分业主倒贴钱转让房产。文昭补充,地方债务规模超100万亿元,2024年再融资债券仅4万亿元,难以偿还本金,仅能“以债养债”,进一步挤占社保等公共资源。
- 消费贷款贴息:治标不治本
三部门推出的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年化贴息1%,最高3000元)被Tom批评为“党性十足”的短期刺激,未能解决收入不足与保障缺失问题。向松祚建议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促就业,但当前政策以短期措施为主,难以打破通缩循环。
- M2增长的误读
向松祚澄清,2024年M2余额300万亿元的增长反映经济不活跃,资金囤积于定期存款,而非“央行印钞”。居民因预期物价下跌推迟消费,企业因利润下滑减少投资,形成“流动性陷阱”。文昭指出,地方债务危机加剧了资金挪用,社保基金成为地方政府“救急”目标,进一步削弱民众对体系的信任。
潜在后果与解决方案
- 社会影响:从经济压力到社会不稳定
强制社保可能加剧底层生存危机。方脸和文昭均警告,中小企业倒闭将推高失业率,底层失业者可能引发治安问题。文昭强调,强制社保取消了企业和员工的灰色协商空间,加剧劳动纠纷。例如,离职员工可要求补缴社保,增加企业成本,进一步恶化营商环境。
文昭还指出,近期民营企业家跳楼人数激增、马云丧失蚂蚁金服控制权等事件,均反映经济与社会形势“急转直下”。他认为,中共选择“专挑弱者下手”,查民营企业比查权贵更易操作,助长权力寻租与腐败。
-解决方案:公平与效率并重
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 优化养老金体系:提高普通职工替代率至70%-80%,压缩公职人员与普通职工待遇差距。2022年公职人员平均财政补贴2160元/月,普通职工几乎为零。重新分配补贴可激励年轻人缴费。文昭强调,查获贪官资产(如“杨兰兰”类案例)应回归社保,填补窟窿。
- 降低社保负担:调整基数,允许低收入者按实际工资缴纳,减轻企业和员工压力。
- 刺激内需:通过减税、消费券直接提高居民收入,而非依赖贷款贴息。
- 完善监管:建立独立透明的社保基金监管机制,防止挪用。文昭指出,新闻自由、三权分立和民意选举是国际惯例,中共缺乏此类机制导致挪用频发。
中国强制社保政策与养老金体系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公平的试金石。复杂且不公的养老金设计、通缩下的经济困境、强制社保对底层的冲击,共同构成了多重挑战。文昭警示,政策融洽性丧失和社会阶层对立反映“共同体瓦解”,可能加速经济与社会恶化。短期内,强制政策或填补养老金缺口,但长期看,唯有通过公平改革、减税让利和经济振兴,才能恢复信心,打破通缩循环,实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字数:约3000字,数据基于公开信息及简化假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