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妻子坟前哭泣的元稹、梦中与亡妻相见的苏轼,他们告诉我们的是相伴的可贵。(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民间老话“贫贱夫妻百事哀”,被我们用来感叹,一对夫妻如果生活贫穷,什么事情都难以成功,久而久之便矛盾无数。可是,在古典诗词中,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男人对亡妻最深的眷恋。
唐朝的元稹,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妻子坟前写下的悼亡诗流传千年: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是唐朝诗人元稹写的《遣悲怀其二》,元稹共写了三首《遣悲怀》,内容全都是悼念自己的原配妻子韦丛。韦丛出身世家贵族,20岁嫁给毫无功名的元稹,27岁就撒手人寰,陪他度过了一段十分贫困的日子,韦丛贤淑美丽,对生活毫无怨言,精心照顾元稹的起居。
所以妻子死后,元稹一度十分怀念,他隔空对妻子泣述着:以前我们开玩笑说过死后之事,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你生前穿的衣裳我已经将它们施舍出去了,但你留下的针线活我还不忍心打开。念着和你的旧情,我做了不少事;虽然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我们是共过苦难贫贱的夫妻,一朝分离,自然比别人更觉得哀痛呀!
可见这话的上半句才是重点,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联系到一起理解,它的原意是指,生离死别谁也难免,共苦过的夫妻有一方去世后,另一方会念着旧情,不胜悲痛,“看到什么都是满眼的心酸。”
元稹想说的其实很简单:生死离别人人都会经历,但我们这对共同熬过贫苦岁月的夫妻,失去彼此后的痛苦,比别人更加刻骨铭心。因为贫贱时相濡以沫的情分,让这份失去变得格外沉重。这哪里是在抱怨贫穷?分明是在怀念那个愿意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的女人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话仅后半句广为流传,前半句却少有人知了。
然而讽刺的是,写出这样深情语句的元稹在历史上却是以“人不如诗”闻名的多情男。他的诗写得深情款款,人却常常始乱终弃,妻子去世后没多久便另寻新欢,一生惹下风流债无数。
如果按照他诗里的意思,真正做到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人,不是他自己,恐怕还得属宋朝大文豪苏轼。
元稹写悼亡诗,苏轼也写悼亡词。苏轼的发妻王弗与他少年成婚,感情甚好,可惜婚后11年她就去世,令苏轼大受打击,流泪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轼和王弗的爱情,才是“贫贱夫妻百事哀”最好的注解——不是因为贫穷而哀愁,而是因为失去了那个愿意和你共患难的人而哀伤。
当然,如今人们更熟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现代意义。只是从古至今,婚姻生活中的状况总有无数,如果说贫贱夫妻就不能过好日子,历史上也有贫贱时恩爱、富贵了反而分道扬镳的夫妻呀?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年私奔时一贫如洗却恩爱无比,后来相如发达了,反倒想纳妾,闹得卓文君写下“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来挽回。所以,婚姻中能不能过好日子,不在于贫富,关键还是看夫妻双方的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
每次看到这些被误读的古典诗词,我都有种莫名的感慨。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宿命吧,在一代代的传递中,总有些东西会失真。但我还是希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能偶尔回头看看,那个在妻子坟前哭泣的元稹,那个梦中与亡妻相见的苏轼,他们告诉我们的,不是贫穷的可怕,而是相伴的可贵。
贫贱夫妻,如果真的相爱,就算百事皆苦,也能苦中作乐。这才是这句话最初想要传达的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