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上班族总习惯吃方便面充饥,但其钠含量高,调味料中也常添加磷酸盐。(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早餐一份香肠蛋吐司配奶茶,中午微波便当,下午来包洋芋片和珍珠奶茶,晚上加班回家再泡碗方便面——这样的饮食场景,对许多台湾人来说再普通不过。
但肾脏专科医师洪永祥近日在其社群媒体发表文章提醒,这些日常习惯中最常见的美食选择,其实正默默侵蚀着肾脏。共通点就在于,它们都属于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简称UPF)。
最新研究:吃得越多 肾脏病风险越高
洪永祥医师指出,超加工食品经过多重工业化处理,含有香精、色素、防腐剂、乳化剂、磷酸盐、人工甜味剂等人工添加物。虽然保存更久、口味更重,却让食物营养几乎流失殆尽。
他在门诊中观察到,许多肾友的检验报告“红字满满”,深入询问后发现三餐充斥超加工食品。一旦戒掉这类食物,仅仅三个月后,血压、血糖、血脂、尿酸与蛋白尿都能明显改善。
近年多项大型研究也揭露了这种食品的危险。举例来说,一篇涵盖数十万人的国际统合分析发现,摄入超加工食品最多的人,罹患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比最少的人高出近两成,而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比例每增加一成,肾病风险就随之上升。另一篇刊于《Nutrients》的研究更指出,长期高比例摄取超加工食品,会让肾功能恶化得更快。台湾学者的调查也提醒,加工食品中常见的“隐藏磷”吸收率极高,对肾脏是一大负担。
洪永祥医师总结:“我们日常生活里随手可得的超加工食品,对肾脏的伤害绝对不容忽视。”
为什么超加工食品特别伤肾?
原因其实来自多重作用机制:
-
高盐分:加工食品钠含量惊人,长期摄取会让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肾脏病的头号危险因子。
-
无机磷添加物:这些食品中常含高吸收率的磷酸盐(吸收率可达90%),容易打乱钙磷平衡,导致副甲状腺素上升,进而造成肾脏伤害与血管钙化。
-
营养品质低:热量高、纤维少、糖与饱和脂肪过量,容易引发肥胖、糖尿病与代谢症候群,间接推动肾脏恶化。
-
人工添加物的毒性:防腐剂、乳化剂、人工甜味剂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肾脏。长期下来,肾脏这台“过滤器”被迫超负荷运转,提早衰竭。
香肠、火腿等加工肉类是肾脏隐形杀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十大超加工食品
现在便利商店林立、速食与手摇饮文化盛行,使得超加工食品几乎无所不在。洪永祥医师点名以下十种“肾脏隐形杀手”:
-
方便面:钠含量极高,调味料中常藏磷酸盐。
-
加工肉类:香肠、火腿、热狗、午餐肉,含亚硝酸盐与高磷添加物。
-
手摇饮与含糖饮料:糖分过高,增加糖尿病与代谢症候群的风险,进而伤害肾脏。
-
洋芋片与饼干:高盐高热量、低纤维,长期食用会加剧高血压与肾脏负担。
-
罐头食品:盐分与磷含量高,肾病患者要特别小心。
-
速食与炸物:油炸高脂、重咸调味,典型超加工食品。
-
加工乳饮与三合一咖啡:常含奶精、糖浆与额外的添加磷。
-
高汤粉与调味块:钠含量超标,经常使用会大幅增加肾脏负担。
-
工厂制蛋糕与糕点:高糖高油脂,推动肥胖与代谢异常。
-
人工甜味饮料:标榜“低糖”或“无糖”的饮品依旧属于超加工食品,长期饮用仍会对肾脏构成风险。
以上这些食品,是不是也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就要提高警觉并调整习惯,避免肾脏过早受损。
新鲜蔬果与原型食物是护肾的最佳选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六大护肾解方
面对随手可得的超加工食品,洪永祥提出六大实用建议:
-
减少比例:降低饮食中这类食品的比重,是降低肾病风险的关键。
-
注意磷添加物:购买食品时,若标示中有“磷酸盐”(phosphate)字样,尽量避免。
-
控制盐分:外食点餐时可要求少盐,煮汤时避免高汤粉,以天然香料取代。
-
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避免珍奶与果汁饮料,减少肾脏负担。
-
多吃天然原型食物:新鲜蔬果、全谷、豆类、鱼肉与鸡蛋,取代加工食品。
-
高风险族群严格把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或有家族肾病史者,更应严格避免这类食品并定期检查肾功能。
健康饮食从减少超加工食品开始
看似无害的方便面、奶茶、洋芋片,其实都在默默加速肾脏功能退化。洪永祥医师强调:“健康饮食,从减少超加工食品开始。”不要等到肾脏亮红灯才后悔。洪医师也提醒,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友来说,更应彻底戒除这类食品,否则肾功能恶化将难以逆转。
超加工食品正在悄悄侵蚀肾脏健康,下次打开方便面或拿起手摇饮前,不妨想一想:这一口方便与满足,是否值得让肾脏提早老化?
(本文经授权摘编自洪永祥医师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