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领导的工党政府今(26)日抛出震撼弹,宣布计划推出一套全国性的免费数位身分证系统。此举不仅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英国的非法移民问题,更被描绘为推动英国社会全面数位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关键一步。(图片来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9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英国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领导的工党政府今(26)日抛出震撼弹,宣布计划推出一套全国性的免费数位身分证系统。此举不仅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英国的非法移民问题,更被描绘为推动英国社会全面数位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关键一步。
核心目标:斩断非法移民
此次数位身份证计划最主要、也最具政治迫切性的目标,是遏制非法移民。根据政府声明,新的数位身分证将成为在英国境内“证明工作权利的强制手段”。这意味着未来任何雇主在聘用员工时,都必须透过扫描求职者的数位身分证来验证其合法工作资格。
此政策的核心逻辑在于打击吸引非法移民进入英国的关键“拉力因素”(pull factor)——赚取金钱的可能性。目前,尽管法律规定雇主有责任检查雇员的身份文件(如护照、生物辨识居留许可等),但现行系统存在诸多漏洞。伪造文件技术日益精进,使得雇主难以辨别真伪;此外,部分雇主为节省成本或因疏忽而未严格执行检查,为非法劳工创造了生存空间。
新的数位身分证系统旨在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透过与内政部(Home Office)的数据库即时连线,雇主只需简单的扫描操作,即可获得一个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聘用非法移民的风险,并将查核责任的复杂性从雇主转移到一个标准化的数位流程上。政府相信,一旦非法居留者无法找到工作、切断其经济来源,英国对他们的吸引力将大幅下降。此举被视为在脱欧后及面临英吉利海峡偷渡潮压力下,工党政府展现其解决移民问题决心的强硬表态。
简化公共服务与提升公民便利性
除了针对移民问题,政府也大力宣传数位身分证将为普通公民带来的诸多好处。首相施凯尔称其为“英国的巨大机会”,将为民众生活带来“数不尽的好处”。其核心理念是打造一个统一、安全、便捷的数位身分,以简化公民与政府及私营机构之间的互动。
这套储存于个人手机中的数位凭证,将有望取代目前繁杂的实体文件验证流程。具体而言,其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 申请政府服务: 无论是申请驾照、注册托儿服务、申领社会福利(如Universal Credit),还是查询个人税务纪录,未来都可能不再需要反复提交护照、地址证明、出生证明等多种文件,只需透过数位身分证即可一键授权,完成身分验证。
- 医疗保健: 在国民保健署(NHS)系统中,数位身分证可以作为快速验证病人身分、调阅病历的工具,减少行政错误,提升就医效率。
- 年龄验证: 在购买烟酒或进入有年龄限制的场所时,民众无需再出示含有过多个人资讯的驾照或护照,只需透过数位ID出示经加密的年龄符合证明即可,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 金融与商业活动: 开设银行帐户、租赁房屋或签订手机合约时,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利用此系统快速完成“认识你的客户”(KYC)流程,缩短审核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这个愿景的基础是“一次告知”(Tell Us Once)原则,即公民只需向政府提供一次个人资讯,便可在授权后于不同部门间共享,免去了重复填表的麻烦,从而打造一个更高效、更便民的数位化政府。
历史脉络:从抗拒到接纳的态度转变
英国社会对“身份证”一词向来抱持着根深蒂固的怀疑与抗拒。这种情绪源于对国家权力过度扩张、公民自由受到侵蚀的担忧,认为强制性的身份证是“老大哥”(Big Brother)式监控社会的开端。
最著名的前车之鉴是21世纪初,时任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的工党政府曾强力推动一项包含生物特征资讯的国民身分证计画。该计划在当时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反弹,被批评为成本高昂、侵犯隐私且不切实际。最终,该计划在2010年被新上台的联合政府废除,成为英国近代政治史上一次代价高昂的失败尝试。
然而,时至今日,多种因素似乎正在改变英国公众的态度。近期的民调显示,支持引入某种形式身分证的民意正在上升。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
- 对移民问题的持续担忧: 越来越多的民众将身分证视为管理边境和控制非法移民的有效工具。
- 数位生活的普及化: 智慧型手机、网络银行、电子支付以及COVID-19疫情期间使用的NHS数位通行证,已经让民众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位凭证来证明身分或资格,降低了对数位化身分管理的心理排斥感。
- 对便利性的追求: 公众对于简化繁琐的行政手续有着强烈的需求,数位ID所承诺的便利性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施凯尔政府此次特意强调该数位身分证将是“免费”且基于“手机”的,显然是为了与过去那套昂贵且强制携带实体卡片的计划做出区隔,试图消解公众的疑虑。
潜在挑战与社会疑虑
尽管前景诱人,但数位身分证计划的推行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它面临着来自技术、社会和伦理层面的多重挑战。
- 隐私与数据安全: 这是最核心的疑虑。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民数据库,无疑将使其成为国内外骇客和敌对国家势力攻击的头号目标。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如何设计一个无法被轻易破解、权限管理严格、数据使用透明的系统,将是对政府技术能力的极大考验。
- 数位排斥风险(Digital Exclusion): 虽然智慧型手机普及率很高,但仍有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低收入者、残疾人士或居住在网络讯号不良地区的民众——可能没有智慧型手机或不擅长使用数位设备。政府必须确保提供一个功能对等、易于使用的非数位替代方案,以避免创造出一个“数位下层阶级”,使其在获取工作和公共服务时面临新的障碍。
- “功能蠕变”(Function Creep)与公民自由: 民权组织担心,一个最初仅用于工作权利和公共服务的系统,其功能可能会在未来被逐渐扩大。人们忧虑政府可能利用此系统来追踪公民的行动、监控其消费习惯,甚至将其与执法、社会信用评分等系统挂钩,从而对公民自由构成潜在威胁。这种“滑坡效应”是反对者最强烈的论据之一。
- 执行成本与技术难题: 这类大型政府IT专案向来以超出预算和延期交付而闻名。尽管对公民免费,但整个系统的研发、部署、维护以及后续的运营成本将是天文数字,最终仍由纳税人承担。如何确保专案的顺利实施,避免重蹈过去失败IT计划的覆辙,将是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