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云(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一、导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是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全球军事冲突,涉及全球大多数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各国累计至少动员1亿多名军人参与,将国家的全部经济、工业、科技等资源用于这场战争上。总死亡人数高达7000万,其中包括交战各方刻意屠杀的平民和战俘至少有1,800多万,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人类历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
二、两大阵营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两大阵营,就是“同盟国”(Allies of World War II)和“轴心国”(Axis power)。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发起与法国、波兰组成了“反德同盟”(Anti-Germany Alliance),随即,英国的自治领土,澳洲、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和南非亦加入了同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Attack on Pearl Harbor)后,美国、中华民国和苏联也相继加入“同盟国”。
1943年10月18日至11月1日,“莫斯科会议”(Moscow Conference)颁布《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同盟国”“四大国”——即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华民国——地位获得确认,其他盟国包括澳洲、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南非、比利时、巴西、捷克、埃塞俄比亚、希腊、印度、墨西哥、荷兰、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轴心国
而“轴心国”的成员国主要是指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又称为“邪恶轴心国”。
三、考究大战爆发时间
西方媒体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导致英国和法国,向纳粹德国宣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史称“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导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便已经开始。亦有西方学者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军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第二次世界大战便已经开始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欧洲战区”(the European theatre)和“太平洋战线”(the Pacific Theatre)连通,有西方学者认为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冲突,这个时候才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阶段。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学者都一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行动正式结束。
四、大战起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尽管普世的“和平主义”(Pacifism)思想泛起,仍掩盖不住普世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在德国潜藏的“极端主义”(Extremism)和“仇恨意识”(Hateism)。
2.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于1919年6月28日签署《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令德国失去自身13%的领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还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被限制军力等等,“极端主义”和“仇恨意识”在德国本土悠然而生,并试图推翻第一次世界大战丧权辱国的严苛条款。
3.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纳粹党(Nazi Party)上台。希特勒重整军备,于1938年3月12日至13日吞并奥地利(Austria)。1939年3月14日,德国违反《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侵占捷克(Czechoslovakia)等邻国,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The 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从而扩张领土,以实践希特勒的野心和“扩张主义”(Expansionism)。
4.当德国1938年至1939年入侵奥地利和捷克等邻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避免战争,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又称“姑息主义”)(policy of appeasement)。再者,德国与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为德国入侵波兰消除后顾之忧。直至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才向德国宣战。
5.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军部确立了军国体制,并掌控了政治权力,日本的“军国主义”(Militarism)全面抬头。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导致中日战争爆发。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概念,以达到侵略东南亚国家的野心,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线”。
6.1920年代后期,“美国联储局”(Federal Reserve Board)因美国经济下滑,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加上银行亏损、股市泡沫,导致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的股市崩盘,这场股灾令美国开始陷入“经济大萧条”,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又称“经济大恐慌”,导致了国际贸易锐减、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和大规模失业,学者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之一。
1933年1月30日,德国的纳粹党(Nazi Party)独裁者希特勒上台,鼓吹扩张主义,侵略隣国以掠取资源。1919年3月23日,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开始在意大利执政,推行法西斯(fascism)独裁统治,亦效法希特勒,于1935年10月3日入侵埃塞俄比亚(Ethiopia)。1936年2月26日,日本“军国主义”(Militarism)抬头,亦推行扩张主义,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导致中日战争爆发。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概念,以达到侵略东南亚国家、掠取资源的野心,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线”。
五、欧洲战区(the European theatre)
中部战线
希特勒(Adolf Hitler)重整军备,于1938年3月12日至13日吞并奥地利。1939年3月14日,德国违反《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侵占捷克等邻国,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The 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声明保持中立的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后,陆续侵略或吞并在欧洲边界的6个国家,计有:1939年9月1日至9月17日吞并波兰,1939年11月30日吞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罗马尼亚部分地区。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为了避免战争,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又称“姑息主义”)(policy of appeasement)。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导致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1939年到1941年,德国企图在欧洲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发动一连串战争使德国几乎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包括:1939年9月1日占领波兰,1940年4月9日占领丹麦和挪威,1940年5月10日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1941年4月6日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东部战线
1941年6月22日,欧洲轴心国决定撕毁和苏联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联合入侵苏联,占领了苏联部分地区,这次攻击行动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代号“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纳粹德国借此试图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
北非和大西洋战线
1941年至1943年,英国及英联邦的成员国持续与轴心国作战,并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爆发多次军事冲突,英国成了欧洲少数仍继续抵抗德军入侵的主要国家。从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发生在北非的一系列战役包括利比亚、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地区。盟军于1941年12月开始在“北非战场”(North African campaign)对抗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其中关键战役在1942年9月至10月,英军发起进攻,在两次“阿拉曼战役”(Battle of El Alamein)(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11日)阻止了轴心国向埃及及苏伊士运河推进,该战役扭转了盟军自1939年起持续在“大西洋海战”的弱势,英国为了保护大西洋海上的补给线,英国海军舰队重创德军的潜艇舰队,夺回“大西洋海战”的制海权。
东部战线
苏联收复了过去被占领的领土之后,由防御转为进攻轴心国。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苏联在“东线战场”(the Eastern Front)的“史达林格勒战役”(Battle of Stalingrad)中大败德军,令德国军力大减,再不能发动大规模攻势。
迫降意大利
1943年7月9日至8月17日,盟军在“西西里岛战役”(The Battle of Sicily)战胜意大利,意大利被迫投降。意大利发生政变,总理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943年7月25日下台,1945年4月28日被处决,结束了11年的法西斯(fascism)独裁统治。
东部战线
德军亦在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被盟军重创,失去了“欧洲东线”(European Eastern Theatre)的军事控制权。
西部战线
1944年6月6日清晨,这一天也称为“D-Day”,来自12个国家、超过200万的盟军登陆法国诺曼第(Normandy Landings),代号“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成功开辟第二战场。随后盟军击退德军,解放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多个国家。
迫降德国、欧洲战区结束
1945年4月16日至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展开对德国的全面反攻,直迫柏林,在“柏林战役”(Battle of Berlin)中获胜,并在1945年4月30日,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身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European Theatre)在1945年5月8日因德国投降而结束。
六、太平洋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军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史称“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导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概念,以达到侵略东南亚国家的野心,直接延伸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Pacific War)。
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线”就要从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件事件说起。
美国时间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炸毁美军8艘战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188架战机,造成2,402人死亡。珍珠港被重创,引致美国向日本宣战,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线
1942年6月7日,英、美等国的盟军在“中途岛战役”(Battle of Midway)击败日军。1943年2月9日,盟军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Battle of Guadalcanal)中取得了胜利,因而夺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线”的优势,并计划沿太平洋北上轰炸日本本土。
菲律宾海海战
1944年6月19日至11月27日,美军展开了“太平洋战线”上的“菲律宾海海战”(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第一役为“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群岛战役”(Mariana and Palau Islands campaign),目的是要攻占日军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美军于同年7月9日攻占塞班岛(Saipan Island),在8月1日攻占天宁岛(Tinian Island)和8月8日攻占关岛(Territory of Guam),美军在塞班岛及天宁岛修建机场,以让“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这里起飞空袭日本本土,包括后来运送原子弹去轰炸广岛市及长崎市。美军9月30日攻陷帕劳群岛(Palau Islands)的安加尔(Angaur)和11月27日攻陷帕劳群岛的贝里琉(Peleliu)。日军共损失了三艘航空母舰、三艘世界最大的“大和级战舰”-“武藏号”、“信浓号”和“大和号”和600架飞机,同时丧失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曼哈顿计划
当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线”上赢到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之后,盟军就计划沿太平洋北上空袭日本本土,名为“曼哈顿计划”。1944年12月9日,美军“509组合部队”(509 Composite Group)成立,是由轰炸机、侦察机和运输机组成的一队攻击队伍,准备空袭日本本土和将研发妥当的原子弹投到德国与日本去。
东京大轰炸
1945年3月10日,美军开始空袭日本本土,首先是轰炸东京,造成8至10万人死亡。“东京大轰炸”是继原子弹轰炸之外人类造成最具破坏性和伤亡最严重的一次战争。
1945年4月27日,美方成立一个“目标轰炸委员会”,决定以原子弹轰炸德国和日本的那一个或者多个城市。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攻击目标就集中到日本去。终于有两款原子弹研发成功,一款是射枪式设计的“小男孩原子弹”,这个“小男孩原子弹”最终投下到日本广岛市;另一款是使用雷管引爆的“胖子原子弹”,这个“胖子原子弹”最终投下到日本长崎市。整个行动命名为“曼哈顿计划”。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目的是希望日本可以按照由美国、英国和中国共同订定的《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答允无条件投降。
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计划以原子弹袭击日本本土之前,试图发出“最后通牒”,迫令日本投降。
1945年5月11日,“目标轰炸委员会”提出第一枚原子弹投下广岛市,广岛市当年是一个军事基地、油库和工业港口;7月25日,“轰炸目标委员会”提出第二枚原子弹投下长崎市,长崎市当年是日本南部最大的军事基地和工业港口,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波茨坦宣言》
1945年7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及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波茨坦宣言》,提出日本投降条款。《波茨坦宣言》是给日本的“最后通牒”,表示日本如果不肯投降,盟军将攻击日本本土,将会严重的摧毁日本军队和日本本土,但是,在公告中没有提及投掷原子弹一事。日本在7月28日表示拒绝投降。
“广岛原爆”
1945年8月2日,关岛的美军“第20航空军司令部”发出命令,由天宁岛的“第509组合部队”(The 509th Composite Group)执行在广岛市投掷一枚“小男孩原子弹”的任务。
1945年8月5日,“第509组合部队”开始执行“曼哈顿计划”的最终计划,就是在广岛市投掷一枚“小男孩原子弹”。他们首先派出一架“B-29轰炸机”飞至广岛市上空侦察当地的天气,广岛市亦有发出空袭警报,但是,日军空军战机没有起飞攻击,高射炮炮手亦未有发炮,因为若果只有寥寥两、三架敌机而敌机又没有攻击行动,日军飞机是不需要起飞去攻击,恐防双方战机在驳火时流弹会击中自己国民和民居,而高射炮炮手亦恐防炮弹未有击中敌机后坠落民居的时候会造成地面上的严重伤亡而没有开火,或者会引起双方驳火,流弹会击中自己国民和民居,所以,日军只是从旁严密监视,这都是战争中常用的战略。B-29轰炸机飞行员观察到第2天广岛市的天气将会良好,适合投掷原子弹,任务执行完毕后就回航,广岛市的空袭警报亦随之解除。日本方面完全没有意识到是美军在探路。
1945年8月6日凌晨0时37分,3架负责气象观测的战机从天宁岛“北田空军基地”起飞,分别飞往广岛市、小仓市和长崎市去观测当时的天气,他们都汇报当日的天气良好。凌晨1时27分,美军“B-29轰炸机”,带同一枚“小男孩原子弹”、会同3架战机从天宁岛“北田空军基地”起飞,其中包括负责做科研和拍摄的战机,另外还有两架战机在硫磺岛(Iwo Jima)起飞会合护航,一同飞往日本本土。上午7时,负责侦测天气的战机已经到达广岛市上空,广岛市的空袭警报响起,飞行员汇告广岛市的天气良好,上午7时31分,观察天气的飞机飞离广岛市,广岛市的空袭警报解除。“B-29轰炸机”收到讯息,继续执行任务,飞行5个半小时后,距离广岛市尚有30分钟机程,一位陆军少校进入“飞机弹舱”,解除安全装置,为投掷原子弹作好准备。当这三架飞机飞入日本南部的时候,已经被日本的预警雷达侦测到,多个城市,包括广岛市,都有发出空袭警报。日军空军战机没有起飞攻击,高射炮炮手亦未有发炮攻击,因为敌机没有攻击行动,日军就只是从旁严密监视,日本军方还是抱着传统作战的观念,他们万万意料不到,对方投下的一枚炸弹竟然可以毁灭一个大城市。
美军“B-29轰炸机”再飞行半个小时后抵达广岛市上空,当时是日本时间上午8时15分,美军“B-29轰炸机”将第一枚原子弹投下广岛市,轰炸机立即回转155度离开,43秒后,原子弹离地在600公尺的上空自动爆炸、发出巨响,广岛市的上空产生一股庞大的“蕈状云”,亦叫做“蘑菇云”,“蘑菇云”的形状好像一只蘑菇似的,那一枚“小男孩原子弹”的爆炸量相当于16,000吨的TNT黄色炸药,爆炸的能量通过冲击波、热浪和放射线等形式爆发出来,破坏的能量以每秒440米的速度向四周扩散,散发的热能相等于受太阳直接照射的1,000倍,“蕈状云”亦含有大量破坏人体和环境的放射性物质,结果:12平方公里内绝大部分的生灵与建筑物被摧毁,四周顿时变成一大片焦土,就连回航的“B-29轰炸机”内的机组人员也感受到强烈的震动,以为是轰炸机遭到了高射炮击中。日本政府发现广岛市突然完全失去联络,也并未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只委派一名军官飞往广岛市视察,在广岛市上空才发现广岛市方圆十数公里都是颓垣败瓦,一片焦土,市民、动植物都被烧焦,几乎都没有活的东西存在。到1945年年底,日本官方估计因炸死、烧死、辐射和相关疾病影响而死亡的人数达90,000人至140,000人左右,另外估计至1950年因癌症和其他并发症死亡的人数共达200,000人左右。
“长崎原爆”
1945年8月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成功研发新型武器-原子弹的消息,并已经摧毁广岛市。他“感谢神的保佑”,德国研发原子弹的计划失败,美国和盟国在这一场花费20亿美元的“科学赌博”中获胜。杜鲁门还警告日本要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仍然没有对《波茨坦宣言》作出回应。
1945年8月9日,美军“B-29轰炸机”带同一枚“胖子原子弹”从天宁岛“北田空军基地”起飞,在硫磺岛的上空与另外两架“B-29轰炸机”会合。上午9时40分,在执行向长崎市投掷原子弹之前,轰炸机先投下了传单,催促日本政府立即投降,以免生灵涂炭,但是,日方没有理会。上午11时1分,美军“B-29轰炸机”抵达长崎市的上空,投下一枚“胖子原子弹”,在1分钟之后,“胖子原子弹”在距离地面503公尺的上空爆炸,爆炸量相当于21,000吨的TNT黄色炸药,产生的高温达到摄氏3,900度,1.6公里内的地区化为焦土,引致80,000人死亡。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8月12日,盟国见日本还未宣布投降,两个“胖子原子弹”已经运送至天宁岛待命,准备向日本投下第三个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行动;日本政府在1945年9月2日签署《降伏文书》,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大战影响
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局。
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国家与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之间对立,展开44年的冷战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Harry S.Truman)宣布了“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表示美国将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的扩张。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NATO”“北约”)成立,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国家组成军事联盟,进一步巩固了阵营的对立。
2.1945年10月24日成立“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简称UN”,以同盟国主要成员—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中华民国——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缩写“UNSC”)的常任理事国,期望能够促进各国合作,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并主导着世界秩序,持续至今。
3.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等欧洲殖民帝国衰落,促使很多亚洲与非洲殖民地陆陆续续宣告独立。亚洲方面,菲律宾于1946年7月4日独立;印度、巴基斯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成为“去殖民化”的重要标志;马来西亚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中东方面,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立国。在非洲方面,利比亚于1951年12月24日独立;埃及于1953年独立;苏丹于1956年1月1日独立;摩洛哥于1956年3月2日独立;等等。
4.欧洲各国推动欧洲一体化,以协调欧洲各国之间的经贸和外交发展。于1957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于1958年1月1日成立,正式名称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TEEC);于1993年,建立“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建立单一市场、发行欧元、协调外交领域和各国发展,透过共同决策和法律框架去促进欧洲的和平、繁荣和稳定。
八、生命智慧
“Peace begins with asmile.”这句谚语出自一位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ze)得奖者Mother Teresa(德兰修女),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和平由一个微笑开始。”一个微笑,简单易办,一个个微笑,蕴藏着的是一个个善念,一个个的善念,组织成为伟大的善和爱、恩慈与和平。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做人要先做好自己,心要正,才能诚意,修好心性,才能令家庭和陆,治理好国家和平定天下,当然,万万不能妄为、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