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9月28日讯】(看中国记者尹华综合报道)美国顶级智库近日发布报告,对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出警示,预测中国经济恐分裂为“外强中干”双面图景。CSIS预测,高科技出口如电动车、AI光彩夺目,2035年GDP或超美国;然内需疲软、信心崩塌,经济如沙上之塔。现实中,深圳楼市崩盘成为警讯,通缩阴霾、人口老龄化、地产危机交织,官媒频吹救市风,体制内专家却叹无根本改革,中国经济或重蹈日本“失落三十年”。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未来何去何从?
智库预言:分裂中国 泡沫易碎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中国的经济转型:债务、人口、去全球化与2035情景》如警钟长鸣: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分裂为“两个世界”。对外,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新三样”傲视全球,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蓄势待发,GDP或于2035年超越美国,展现技术雄心。对内,内需如枯井,民众信心如薄雾,经济繁荣的“泡沫形象”如沙雕,随时崩塌。报告警告,这种内外分裂源于政策选择,难以长久维系。
彼得森国际研究所的黄天雷认为,中国经济未彻底崩塌,因政策红利尚存:农村财产权改革可打破土地垄断,中央财政空间为干预留余地。然而,他警告,这些措施仅是权宜之计,未能触及结构性弊端。罗迪姆集团预测,2024年GDP增长仅2.4-2.8%,2025年更趋放缓。MERICS的《中国预测2025》直言,经济增速连年下滑,或引发社会不稳定隐忧。高盛估算,2025至2035年平均增长率仅3.5%,远低于2000-2019年的9.0%。
公子沈指出,中国拒绝转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根植于深层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考量。他认为,习近平强调避免“寅吃卯粮”的福利主义,表面是为规避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实则为维护党国体制安全,宁可牺牲经济繁荣与民间资本壮大。他分析,北京选择以制造业升级为核心,聚焦创新与生产力提升,试图通过电动车、AI等领域的突破占领全球市场。然而,他质疑,这一路径惠及面狭窄,仅利高科技行业的少数从业者,难以提振整体就业与内需。在美欧关税与技术封锁的夹击下,创新成效有限,难以扭转经济颓势。
CSIS报告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虽在某些领域领先全球,但面对外部封锁,脆弱性尽显。报告设想最坏情景:中国或重蹈日本“失落十年”——这一预测尚显保守,或将延宕20至30年,甚至引发日本未曾经历的社会与政治动荡。卡内基基金会预测,2025年GDP增长恐低于5%的官方目标。查塔姆研究所分析,房地产模式崩塌后,政府未推进大规模财富再分配,民间资本被边缘化,经济活力受抑。
公子沈认为,这种“外强中干”的经济分裂源于高层战略抉择的偏差。他指出,中国未追随全球经济转型趋势,转向消费驱动增长。家庭消费占GDP仅39%,远低于OECD国家的59%,而北京既未构建消费型经济体,也未推行财富再分配。他警告,技术进步依赖外部技术和人才输入,在封锁下不堪一击,注定难以惠及广大民众。公子沈进一步指出,即使华为等企业的产品畅销海外,也无法逆转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趋势,民众生活压力加剧,破产与失业潮让社会信心跌至谷底。
深圳楼市血泪:从巅峰到谷底的悲歌
深圳的房地产,曾经是无数国人逐梦的灯塔。2021年楼市巅峰,宝安区明星楼盘“深夜兴安”的152平方米四室一厅户型,成交价在1800至1900万元间徘徊。那是资本狂欢的年代,杠杆如潮水涌动,购房者趋之若鹜。然而,短短三年,风云突变。2023年7月,同户型跌至1280万元,法拍价更低至1090万元。至2024年底,成交价定格在1080万元,较峰值蒸发43%。这并非孤例,而是深圳楼市普遍的写照:房价平均下挫约40%,在一线城市中跌幅居首。
走进深圳的中介门店,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沉默。福田区网红盘“润溪一期”的100平方米户型,去年11月尚能卖到1400万元,如今更好楼层的报价仅1250万元,实际成交还需更低。115平方米户型从1600万元以上滑至1450万元,较去年下半年跌幅超过10%。龙华区“惠龙湾”89平方米三房,今年4月成交818万元,7月同户型仅680万元,三个月内市值缩水138万元,跌幅达16%。若以15%首付购入,首付款已荡然无存。
“核心区域还能喘息,但下跌的痛楚无处不在,”一位房产经纪人低语。热点片区尚且如此,其他区域更如寒冬料峭。买家心态已然转变:以近期成交价为锚,再狠砍10%以求“安全垫”。卖家若遇此报价,当视若珍宝,下一个买家或砍价20%。市场重回两年前的冰封状态:挂牌量激增,成交量骤减。公开数据显示,深圳二手房挂牌已突破8万套,9月初每周新增超2000套,10万套大关近在咫尺。供需失衡下,下半年房价或如雪崩般加剧。
这场崩盘根源复杂。疫情后调控加码,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如多米诺骨牌倒塌,恒大等巨头轰然崩塌,波及全国。深圳首当其冲,高位接盘者“心如刀割”,去年抄底者不仅赔上利息,还蚀本金。流动性危机凸显:降价无济于事,因无人接盘。一位业主在论坛感慨:“房价跌穿,心也碎了。痛快了结,或是明智之选,数月后或庆幸未拖延。”
买家握有绝对主动权。“你持币,我握房,看谁更能熬。”投资房产?“抄底多半是半山腰的幻梦。”自住需求?先扪心自问能否承受持续下跌。若非刚需,观望为上。年轻一代以行动抗争:不婚、不育、不购房。95后、00后历经“三重洗礼”——掏空“六个钱包”却遇烂尾、就业市场崩塌、庆幸未买的智慧。从行为经济学看,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轰然崩塌,泡沫从自我强化转为自我瓦解。
全国地产漩涡:销售腰斩 地方债如山
深圳的惨状,仅是中国房地产危机的缩影。2025年上半年,新房销售面积较2021年高峰腰斩48%,投资缩水32%。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从87万亿元骤降至49万亿元,缩减44%。空置率高达22.5%,西南财经大学数据显示,全国超一成房产无人入住。高盛预测,房价已累计下跌20%,至2027年底或再跌10%。
危机如藤蔓缠绕财政与金融。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北京大学李稻葵估算,欠供应商与工资款高达10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示,银行对地产风险敞口近30%。恒大余震未平,2025年8月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大西洋理事会指出:“地产占家庭资产六成,中产财富如冰雪消融。”中美贸易战火上浇油,对美出口连续五月双位数下滑。
公子沈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曾仰仗房地产与地方卖地,占比家庭资产的60%。然而,房地产的好日子已正式落幕,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债务危机加剧。他认为,空置房与劳动力人口自2012年起持续减少,削弱了购房主力军,房价暴跌直接导致家庭财富大幅缩水。
民营GDP增长低于整体,通缩信号刺眼。日本嘉能研究所赖口清之认为,地产低迷与地方财政问题将形成持久的负反馈,改善遥遥无期。上海交大金融学教授朱琳叹息:“中国经济太像日本了。”预期从“永涨”逆转为“永跌”,个体行为放大宏观震荡,酿成恶性循环。
宏观疲态:消费投资双挫 信心如雾
房地产的“死亡螺旋”正侵蚀宏观经济根基。2025年8月,零售商品销售同比仅增3.4%,创年内最低,低于市场预期3.9%。前八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仅0.5%,远逊于预期1.29%。上半年GDP虽达5.3%,但世界银行预测全年仅4.5%,2026年跌至4.0%。
消费降级,通缩压顶。物价低廉,民众却不敢挥霍:汽车、家电补贴一过,消费动力即散。股市“回暖”靠国家队入场,汇金8月底注资1800亿美元,低位扫货赚500亿,彭博社揭露此乃“虚假繁荣”。失业率攀升,民营企业与外企哀叹生意艰难,撤离潮暗涌。
人口结构危机如暗礁浮现。一胎化政策遗毒深重:65岁以上人群自费医疗开支占50%,远超日本的13%。年轻人缴纳五险一金,却担忧2035年养老金枯竭。独生子女护理假增多,官方无奈承认“看病贵”成社会痛点。上有老、下有小,中产存钱以防不测,消费意愿冰封。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9%,远低于OECD国家59%的平均水平。
公子沈认为,人口老龄化与一胎化政策导致的“三重负担”——赡养父母、自存退休金、应对不足的社保——直接压制了中产的消费能力。他指出,年轻人即使缴纳五险一金,未来恐难领回养老金,迫使他们拼命储蓄,消费意愿被巨大压力碾碎。
地方非税收入激增,靠收费罚款弥补卖地收入缺口,进一步打击企业和民众信心。内需疲软,出口受美欧高关税阻遏,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专家叹息与政府“温火”:改革之声高亢
上海交大金融学教授朱琳痛称,房地产危机并非短期行业病,而是经济结构与制度痼疾的集中爆发。“宏伟叙事从‘房价永涨’到‘永跌’,皆非真理,却主宰预期。”年轻一代经历“三重教育”——掏空钱包买房却烂尾、就业市场崩塌、庆幸未买的明智——彻底颠覆“赚钱效应”,泡沫信仰逆转为崩解。
朱琳提出日本的三大启示:其一,微观破产累积成宏观危机,政府须当机立断;其二,鼓励企业和居民全球化投资,多元化以抵御内需衰退;其三,推行结构性改革,包括市场化资源配置、户籍制度平等、信贷去“国企偏见”。“不要浪费任何危机,”她呼吁,“借镜日本,缩短阵痛。”
官媒频频“吹风”,宣称购房支持政策即将来袭。然而,评论家讽刺此为“温水煮蛙”:象征性利好诱导接盘,工具箱已空,救市逻辑早已失效。“利好出尽即利空,不过给接盘者一丝念想。”中央忙于还债,地方欠款10万亿元,刺激政策如昙花一现。
公子沈指出,政府试图通过“虚假繁荣”维稳,例如股市国家队入场,但这仅是短期粉饰,难掩经济疲态。他认为,房地产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与制度弊端,短期政策无济于事,需根本性改革才能破局。
或引发社会动荡
中国经济尚未崩塌,韧性犹存,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3%,高科技出口表现亮眼。然而,正如美国智库发出的警钟:若不改革,内需疲弱、人口负担、地产余毒将酿成“外强中干”的十年衰退。年轻人不婚不育,家庭财富缩水,中产存钱防患,社会稳定隐忧渐显。
展望2035年,北京面临抉择:固守“生产力神话”,抑或转向消费与财富再分配?CSIS情景模拟:乐观情境下,创新驱动4%增长;悲观情境下,债务爆雷,增长仅2%。朱琳总结:“预期影响深远,借日本之镜,勿重蹈覆辙。”
公子沈认为,中国即使在科技与出口领域取得突破,也难转化为社会繁荣与民众信心。他指出,过去数年,破产与失业潮让生活压力如山,民众感受不到二三十年前的进步。他警告,若无深层改革,中国经济或将陷入长期衰退,甚至引发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