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玉兔。(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一到中秋节,当蓝天明月的时候,就会想起“嫦娥奔月”这一类古老又家喻户晓的传说。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中秋节的传统故事
嫦娥奔月
中秋节的起源与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有莫大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嫦娥奔月”,是一个中国神传文化的事迹。“嫦娥奔月”这个传说有多个版本,众说纷纭,本文是参照了“神韵艺术团”的演出撰写而成的。
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心地善良、正义的少年英雄,他名叫后羿,娶了一位品性纯良、貌美如花的女子为妻,她名叫嫦娥,他们俩婚后除了相处和洽、生活美满之外,他们还求道心切,西天王母娘娘体察到他们求道之心,便赠送仙药给后羿俩夫妻,待他们修行圆满,同时遭逢劫难的时候,只要他们服下仙药,就可以飞升上天,离开尘世。
有一天,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弄得农作物失收,人民缺水缺粮,民不聊生。面对严重的灾难,后羿俩夫妻记起西天王母娘娘的指示,于是,嫦娥喝下了一半仙药,然后,她把另一半仙药递给后羿的时候,却被后羿失手打翻了。
当下,后羿也顾不了个人的生死和与妻子的别离,为了拯救苍生,他走上昆仑山寻求仙人解救苍生的办法,终于得到仙人赐与神弓、神箭,于是,他走上昆仑山山顶,拉弓射下九个太阳,正当他准备射落最后一个太阳的时候,嫦娥也走到他身边劝阻他,要留下一个太阳普照大地,让世上有光、让万物生长。
后羿和嫦娥挽救了世人于苦难之中的责任完成了,已经喝下了仙药的嫦娥也不能久留人世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嫦娥独自一个人飞向月宫去,后羿深知这是天意,天命不可违。后羿于是在地上摆设香案,送上鲜花、水果,遥祭在月宫里的爱妻。这晚正是黄历八月十五。
人民知悉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挽救过他们性命的嫦娥拜祭,祈求吉祥平安。自此,“仲秋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便流传开来了。
吴刚伐桂
西汉刘安等人所著、集先秦、汉初各派思想总汇的文献《淮南子》中有这样句:“月中有桂树”,就是说月亮里面有一棵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粤音“友”)阳杂俎(粤音“左”)》前集卷一《天咫(粤音“只”)》就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粤音“禅”)蜍(粤音“殊”),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粤音“爵”)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古人说月亮里面有一棵桂树、一只蟾蜍(蟾蜍香港人俗称“蛤拐”),以前记载怪异事件的书籍亦有记述那棵在月亮里的玉桂树高达五百丈,玉桂树之下有一位男仕,他经常要去砍伐那棵玉桂树,那棵玉桂树遭到砍伐之后又随即愈合不倒。那位砍伐玉桂树的男仕名叫吴刚,汉朝西河人,他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被玉皇大帝贬谪不能上仙界,而要到月亮去砍伐那棵生长在月亮里、永远不能够被砍伐倒的玉桂树。
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中《赠崔司户文昆季》也有这么两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意思就是说:我冀望能够将那棵生长在月亮里的玉桂树砍伐下来,送给没有御寒衣服穿的穷人作为可以燃点取暖的柴薪。由此看来,《吴刚伐桂》这一个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
玉兔捣药
唐.元稹(粤音“诊”)所著的《汉乐(粤音“岳”)府.董逃行》记载了《玉兔捣药》这则故事:“玉兔长跪捣药蛤(粤音“霞”)蟆(粤音“麻”)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意思就是说:相传月亮上有一只雪白如玉的玉兔,他长年大月的跪在地上桩药来制成蛤蟆丸。(蛤蟆就是年幼的蟾蜍,蟾蜍香港人俗称“蛤拐”,蛤蟆就是年幼的“蛤拐”,即是说蛤蟆长大了会变成蟾蜍。)玉兔制作出一个玉盘那么多的蛤蟆丸,然后奉上给玉皇大帝,那些人若果修道成仙,服用了那些蛤蟆丸就可以登上仙界。
二、中秋节习俗之发展
远古以至周朝
远古时候,在一个月圆的晚上,嫦娥独自一个人飞向月宫去。后羿于是在地上摆设香案,送上鲜花、水果,遥祭在月宫里的爱妻,这晚正是黄历八月十五。人民知悉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挽救过他们性命的嫦娥拜祭,祈求吉祥平安。自此,“仲秋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便流传开来了。
《周礼•春官‧典瑞》汉朝郑玄注释:“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指古代的帝王在春分的时候要朝拜太阳,秋分的时候要拜祭月亮。为什么要敬拜太阳和月亮呢?《国语•周语上》有这样的解释:“明神而敬事之。”为的是要敬拜神明。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秋分。”黄历七月至九月是秋季,秋分应该就是黄历八月十五,又称为“仲秋”,《周礼》《礼记‧月令》(上篇)有“仲秋之月”的记载。“仲秋”亦是农作物秋收的时候,民间“仲秋拜月”是庆丰收的活动,亦会同时拜祭土地神明,感谢上天一年来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因此,又称为“丰收节”。如此看来,上古帝王在“仲秋”祭月和民间“仲秋拜月”应该是中秋节的起源,而且一直流传下去。
魏晋时代
《晋书》“袁宏传”有“秋夜乘月”之句。所以,到了魏晋时代,民间才开始有在秋天的晚上赏月的习俗。
隋朝
到了隋朝末年,反隋义军四起,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的八月十五,反隋义军裴(粤音“陪”)寂受八月十五圆月的激发,发明了圆圆的“饼”作为军粮,为军队解决粮饷问题,并吸收到大量反隋义军的加入。这是在八月十五吃“月饼”风俗的雏形阶段。
唐朝
唐朝建国之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圆圆的“饼”就成为了朝廷犒(粤音“耗”)赏三军及文武百官的食品。另一方面,唐代朝廷、百姓亦延续前人“仲秋拜月”的习俗,一家人都会回家团聚和一起吃晚饭、拜月、祭祖,感谢上苍和祖先的庇佑。并且,将“中秋”订为一个节日,称为“中秋节”,定在每年的黄历八月十五,《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王仁裕(880~956)《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有这样的描述:“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文中的“望月”就是赏月,唐代的皇室和文人雅士有在中秋晚上赏月的雅兴。由此观之,到了唐代,朝廷和百姓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团聚一起、吃晚饭、拜月、祭祖先和赏月,至于吃圆圆的“饼”就只局限在皇室和朝廷的文武百官。
元朝末年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元末时代。元朝末年,由于种族压迫、赋税繁苛,加上连年干旱、瘟疫与水灾等天灾人祸,弄至民不聊生、民族矛盾激化,汉人忍受不了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在朝廷官兵严密的监控下,消息传递处处受阻,朱元璋为了联合各路义士,军师刘伯温想出了对策,就是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然后送到各地的起义义士去,结果,起义成功,于1368年8月15日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元朝廷退回蒙古草原。朱元璋下令与全体军民同乐,以传递讯息的饼作为饼食,起名叫“月饼”,大宴军民。此后,“月饼”就成为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应节食品,“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品种也越来越繁多。自此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明、清以后
要中秋节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与黄历新年、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齐名就要到明清时期,根据明朝黄佐《金陵全书-正德江宁县志》的记载,每逢到中秋夜,家家户户团聚一起、吃晚饭、拜月祈福、祭祖先求庇佑、赏月和吃月饼庆团圆。
三、中秋节歌谣
当人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就会说“一年容易又中秋”。每年中秋节前后,不其然都会想起有关中秋节这首歌谣,你们又记不记得呢?
“中秋月,月中秋,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钱人家吃月饼,无钱人家吃芋头。”这首民谣足见无钱人家与有钱人家的对比,反映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有钱人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可以吃月饼、吃一顿丰富的晚餐、一家大小能欢乐聚首;相反,无钱人家就无钱买月饼,只能吃平价的芋头。
我的童年大部分的中秋节都是吃芋头的日子,现在经济环境比我们以前的富裕,这一代年轻人就要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四、儿时的中秋节
做灯笼
我年幼的时候,屈指一算,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一临近中秋节,爸爸就买竹篾、玻璃纸、纱纸、棉绳、幼铁线和浆糊回家做灯笼,他扎的灯笼是叫“剥皮橙”。“剥皮橙”十分容易做,将几个用竹篾扎成的正方形框架砌起来成为一个盒子形状,在底部中间用竹篾扎一条横枝,然后在横枝中间加上一个小烛台,顶部用幼铁线吊着四个角,铁线顶部再横加上一条粗的竹篾,作为小孩子拿灯笼的柄。
火灯笼阵
那时,我只有五、六岁,和家人住在牛头角半山木屋区。一到中秋节当晚,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在村口集合,由一些区中的大哥哥、姊姊带领,每人都拿着一个灯笼,排成一条长蛇阵,一行几十人,浩浩荡荡的村过村、山过山,当时没有什么街灯,街头巷尾都是漆黑一片,远远望去像一条火龙一样,非常壮观。我们身为小孩子,当然玩得开心,每年都渴望中秋节快些来到。
绘画:《中秋节》
年少的我当时在“元朗商会小学”读三年级,中秋节前几天,上美术课时,老师给的家课是绘画,命题是《中秋节》。以前的中秋节假期是放中秋节当天。当年的中秋节一整天都刮起了狂风暴雨,我向窗外看,白天乌云密布,入夜更是漆黑一片,整晚大部分时间就是百无聊赖的向外望。我的画作就是交一张黑色的画纸。
第二周上美术课时,老师叫我站起来,质问我说:“你为何交这样一张纸来?黑漆漆的,什么也没有。”
我回答:“当天中秋节刮起狂风暴雨,我们的屋对着一块块田,四周漆黑一片。”
“是啊!是啊!当日整日都是狂风暴雨,天空漆黑一片。”很多同学都异口同声的附和。
老师追问:“如果真是这样,你应该在白画纸上涂上黑颜色。”
我回答:“要把白画纸涂黑,不如交一张黑色的画纸。”
老师继续质问:“你在家里没有玩灯笼吗?”
我回答:“没有,爸爸没有给我们扎。”
老师锲(粤音“揭”)而不舍的追问:“你在家里没有吃月饼吗?”
我回答:“没有,我们家里穷,买不起。”
老师恼羞成怒,说:“看你都是懒惰,罚站一堂,下星期补交一幅。”
在罚站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将来能当上老师,一定要当一个合情理、明白学生的老师。这事件引发我日后当老师的动机。
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全家人都笑我,就连少我三岁的妹妹都说:“你这么愚蠢,中秋节就一定要画赏月、玩灯笼、吃月饼啦!”
爸爸随声附和:“就连细妹妹都懂得哩!”
当我长大了,当上了老师,修过教育文凭、教育硕士,明白了这是童真!还未受世俗污染、赤子的童心!还好,当年土头土脑的我还悟出了正面的人生方向!
五、神传文化
其实,很多古代文明,包括中国、印度、埃及、以色列、古希腊、北欧等民族,他们的古籍都有记载神人共处、神明带领人共事,甚至说他们民族的祖先来自神或被他们民族的神所创造等等事迹,当年的远古文明,各民族之间相隔万里,或者被海洋、沙漠或高山阻隔,互不相联,但是都有这么一传说,是巧合?还是真有其事?如果要让我来回答,我当然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事迹。所以人要敬天、顺天、乐天,才能敬天守德、顺天行道、乐天知命。
这个宇宙并非只有人这个空间。神等除了为自己在天上创造了神的世界和天堂等等空间之外,世界和天堂等等空间的层次比人间的相对非常高,还创造了比人类高一些层次的仙界、比人类低一些层次的妖、魔界和再比人类再低一些层次的阴间,但是,在远古时代,神界、仙界、人间、妖魔界和阴间是有互通的管道的,神、佛世界或天堂的神、佛、道,仙界的仙人,妖魔界的妖和魔,阴间的魔和鬼间中都会走访人世间,而人亦间中都会走访他们的世界和空间,古书都有记载,只不过一般人都当作是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来看。
其实,这个宇宙并非只是地球这个空间,还有很多其他高于人类的空间存在,我们称之为“天”。“天”上有很多不同的世界,在里面的居住的众生我们都称为“神”。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说“满天神佛”、“举头三尺有神明”或者是说“人在做天在看”,其实是真的,我相信以前的人也像我一样看到了天上的神和佛才这样说的。神希望在地上建立一个优秀的神传的文化,好让人类社会能够依循着一个优秀的神传下来的文化去发展,能够敬仰神佛、体会到神佛的存在,从而知所警惕,叫人以真善忍的标准来做好人,不要做坏事,否则会遭天谴和报应,这些都是由神佛因应个人的恩德和罪孽来安排的。
从东西方流传开来的故事,都有提及神明和人在地上同时存在和人一同做事的记载。东汉应劭(粤音“绍”)编写的《风俗通》记载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青天和用黄土造人;《道德经》记下老子留下五千言倒骑青牛西去;《圣经》讲述以色列有耶稣基督下世传道;佛经记述印度有释迦牟尼佛传法;古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Promētheús)用黏土塑造了第一批人类,由雅典娜(Athēnâ)吹口气赋予人类生命,所以人叫“Homo”,因为人是由土壤(Humus)而来的,又有古希腊有宙斯(Zeus)掌管宇宙等等的事迹的记载;北欧神话中有神用梣木造了男人,用榆树枝造了女人,再赋予男人和女人生命;北美印第安人和古埃及人都认为他们是在天上的太阳神的后裔,蒙古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神等等。因此,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神下世间传递神传文化,是神刻意在地上为人类开拓正面的文化。
希腊古代希腊人有掌管宇宙之神宙斯(Zeus);掌管光明、文艺之神太阳神Apollo(阿波罗);掌管智慧的守护神Athena(阿典娜女神);主司艺术、科学的缪斯女神(Muses);忒(粤音“tik1”)提斯女神(Thetis)、爱情女神维纳斯(Love Goddess Venus)、爱与情欲女神阿芙萝黛蒂(Aphrodite)、带着翅膀的爱与情欲之神厄洛斯(Eros)、爱欲、情感之神邱比特(Cupid)是和酒神Bacchus(巴克科斯)等神明。印度亦有“骑着鹦鹉、手持弓箭”爱与情欲之神伽(粤音“加”)摩(Kamadeva)等等,他们都是真的神与仙,与人同行、共事,神、佛都看管着这个世界。这些都不是迷信,只是当今世上的人迷于这个物质和科学世界之中,而科学证实不了神的存在,人就再不相信有神、佛的存在,与神就愈来愈隔绝,正所谓“信在先,见在后”,神就不再显露神迹于人前了,人见不到就不相信,这也就是必然的事。古人是笃信神、佛的,后羿、嫦娥有求道之心、西天王母娘娘赠送仙药、白日飞升上天、走上昆仑山寻求仙人、仙人赐与神弓、神箭等事宜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在西元前760到710年间写的一部写实史诗“Iliad”(《伊利亚德》有描述“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在“特洛伊战争”中有记载“宇宙之神宙斯”(Zeus)、“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等神明与希腊人共同参与战争的事迹。早期的北欧文献,包括中世纪的德国民间叙事诗和冰岛的神话故事,都有记载神与人并存、神与人共事的事迹。
在周朝或以前的中国,神界、仙界、人间、鬼域在某些渠道上是相通的,大家都有往来,天上的神亦多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为中国人建立了中国文化,因此,中国人的文化亦称为“神传文化”,
在远古时期的中国,轩辕氏黄帝与蚩尤在涿(粤音“啄”)鹿的一场生死大战中,轩辕氏黄帝调来一群群野兽和造出“指南车”去识别方向,蚩尤又请来了“风伯”和“雨师”迎战。还有就是在《风俗通义》记录的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氏,是上古时期对神明的称谓。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发展熟食文化;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古琴等;神农氏尝百草,发展了农业和医药。还有就是在《路史》中记载有两位有巢氏,他们教人民才由穴居、巢居发展到建造房屋,以避开野兽的侵袭,是建筑学、工艺的创始者。中国人亦有管理姻缘、婚姻的神“月老”(即“月下老人”),天上亦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等。因此,一直以来,神、佛都看管着这个世界,他们都是真的神与仙。因此,人要信神、敬天、顺天道而行。
在周朝或以前的中国,神界、仙界、人间、鬼域在某些渠道上是相通的,大家都有往来,天上的神亦多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为中国人建立了中国文化,因此,中国人的文化亦称为“神传文化”。天帝是属于管治仙界的王,因为当时的仙界和人间是相通的,所以,一些个仙界的故事流传落民间,这个不足为奇。“嫦娥奔月”世人修炼圆满飞升成仙的故事。因此,“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的故事不一定只是传说或是子虚乌有的创作,有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事迹。
六、生命智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自《涅盘经》。意思就是说:付出多少,回报多少。喻意凡事都有因果报应,做了什么事,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后来有人续上两句,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又有人续上一句,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种秋收”。意思就是说:好人自有好人福,恶人自有恶人报,所以,人要心存善念,多作善行,总有回报的日子。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意译“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这两句谚语就是说:树根扎得深就不怕大风把树动摇,树干生得正就无须担心月亮把树影照斜。
这两句谚语出自明朝民间、经清代同治年间周希陶修订的《增广昔时贤文》,意思是说:只要人行得正、企得正,正念正行,就无须惊怕人的闲言闲语和中伤,或甚至陷害,如果我们平时做人对得起天地良知,做事凭良心去做,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即使是有人半夜敲你的门,你也无须担心鬼魂来找你算帐。
祝愿各位“花长好、月长圆、人长久”!
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