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德怀特市工作人员正将大豆装载至卡车,准备运往粮仓进行销售。(图片来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31日讯】(看中国记者高芸编译/综合报导)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四(10月30日)表示,中国已同意在本季(截至明年1月)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较上一季的2250万吨有所回落。此前,由于持续数月的关税争端,中国曾暂停对美国大豆的采购。
贝森特表示,作为与北京达成的更大贸易协议的一部分,中国还承诺在未来三年内,每年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
他在福克斯商业频道《早安玛丽亚》(Mornings with Maria)节目中表示,美国大豆农民过去被用作政治筹码,“现在这已经结束”,预计他们将在未来几年“重新繁荣”。
贝森特补充说,东南亚其他国家同意额外购买1900万吨美国大豆,但未说明时间框架及具体国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贸易数据,除中国外的亚洲进口国近年来每年自美国进口大豆约为800万至1000万吨。
市场反应
路透社报道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最活跃大豆合约在消息公布后由跌转升,收涨1.2%,报每蒲式耳11.06美元,创15个月来收盘新高。
扎纳农产对冲公司(Zaner Ag Hedge)首席市场策略师泰德・赛弗里德(Ted Seifried)表示,这些采购数字“并非无法实现”,但也不意味着美国大豆出口项目会因此扩张。
在经历此前贸易战导致出口受挫后,美国农业团体对协议表示欢迎。
美国大豆协会(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肯塔基州农民凯勒布・拉格兰德(Caleb Ragland)称,此举有助于重建稳定、长期的贸易关系,给农户及后代带来实质成果。
美国农场局联合会(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主席齐皮・杜瓦尔(Zippy Duvall)表示,扩大市场、恢复中国采购,将为艰难支撑的农民提供更多确定性。
为什么大豆成为中美贸易战的筹码
据彭博社报导,大豆一直是中美贸易战的焦点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在新一季收成中,这个东亚国家几乎避开了美国大豆。
大豆在中国食品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进口大豆大多被压榨为豆粕,用作猪(中国肉类供应的主力)及其他家畜的饲料;豆油也广泛用于食用与食品加工。美国种植者通常是中国的第二大大豆供应方,去年占中国进口量约五分之一。中国借这一贸易关系作为更广泛争端中的“筹码”,对川普(特朗普)与共和党的关键票仓(美国农民)形成压力。
今年5月,中国在回应川普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后,停止购买美国大豆;自9月新销售年度开启后的近两个月里,中国并未为当季美国新豆订购任何船货。川普批评中国“只是出于‘谈判’的目的而延迟采购”,称此举是“经济上的敌对行为”。
这并非中国首次削减美国大豆进口。早在2018至2019年贸易战期间,中国就曾采取同样的措施,以对抗美国在川普第一任期内推出的关税与限制措施。
这种压力最终迫使川普政府签署了所谓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Phase One deal)。协议规定,中国将购买数百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包括大豆),换取关税减让。川普后来指责其继任者拜登总统未能充分执行该协议。
对美国农民与产业链的冲击
影响显著而广泛。大豆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中国是最大买家。去年,美国农民出售的大豆中,面向中国的销售额占245亿美元总额的一半以上。失去这一市场,意味着买家减少、价格走弱。
在美国中西部,随着秋收推进,农场主看着粮仓逐渐爆满。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研究人员警告称,化肥、种子、化学投入品成本攀升叠加豆价下行,利润被严重挤压。许多种植者选择入库待价,而非以深度亏损价格抛售。连锁反应波及全行业:负责出口前周转的粮库、加工企业,以及跨州转运大豆的铁路系统,都受到放缓影响。
川普曾表示,其政府将用关税收入向农民提供纾困。9月24日,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Brooke Rollins)称未来几周内会推出新援助方案,但美国政府关门令相关安排更趋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