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15日,中国重庆涌泉市的一家婴幼儿护理中心,护理师们正在为婴儿按摩。(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13日讯】(看中国记者李亭综合报道)过去40多年里,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曾被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举措。然而,随着人口结构剧变,这一政策如今正演变为一场不可逆转的社会危机。人口老龄化加速、性别比例失衡、结婚率和生育率崩塌、养老金体系濒临崩溃……这些问题如海明威名言所述,“逐渐地,然后突然地”爆发。专家警告,中国正从“人口红利”时代步入“未富先老”的困境,未来十年将面临一个衰老的“土皇帝”统治下的衰老国家。本文基于近期社会讨论和数据分析,深入剖析这一危机的前因后果,呼吁反思政策教训,推动科学、民主的人口治理。
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计划生育政策并非一夜之间成型,而是源于1970年代初的中国人口控制尝试。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提倡节制生育,采取相对温和的措施,如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数据显示,1960年代,中国女性平均生育6个孩子,到1970年代末,这一数字已降至3个。这表明,在强制一胎化前,中国生育率已在自然下降,伴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
然而,197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在三年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以下”的激进目标。这一脱离现实的指标迅速演变为政治任务。1979年,邓小平强调“用行政的、经济的办法都可以,只要能降下来就是最大胜利”。随后,陈云建议“明确规定只准生一个,准备人家骂断子绝孙”。同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正式推广“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出台过程并非基于严谨科学论证,而是高层“拍脑袋”定调,层层加码。官僚系统为表忠心,在执行中进一步极端化,导致无数家庭悲剧。譬如,一位体制内人士为生二胎,不得不隐瞒子女关系,将儿子伪装成“农村亲戚的孩子”。这种“偷偷摸摸生孩子”的荒谬场景,反映了政策对人性与家庭的粗暴干预。
政策实施后,中国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借用“人口爆炸”理论恐吓民众。西方学者保罗・埃利希1968年出版《人口炸弹》,预言人口几何级增长将导致饥荒和生态崩溃,甚至建议在水中加入避孕药。但在西方,这一理论迅速遭质疑和证伪,从未成为政策依据。农业专家指出,技术创新(如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增长快于人口;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与埃利希打赌,证明资源稀缺会激发创新,金属价格不升反降。
在中国,这一理论却被“中国特色科学”放大。导弹专家宋健1978年接触控制论后,将导弹弹道模型生搬硬套到人口预测上。他的团队设定“2050年人口优化到7亿”的目标,计算出一胎化是“最优解决方案”。这份充满数学公式的报告,为政治决策披上“科学”外衣,却忽略人性、社会习俗和伦理因素。批评者梁中堂指出,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工程思维,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
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激进的实验”,比大跃进、文革更彻底。它斩断自然生育规律,制造人口结构性坍塌。华尔街日报记者方凤美在《独生子女:中国最激进实验的故事》中写道,这一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未来轨迹。
人口结构性崩塌 老龄化加速
计划生育政策酿成的危机并非单纯人口减少,而是结构性坍塌。典型“四二一”家庭(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一个孩子)注定代际更替时人口锐减。早在几年前,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人口拐点在2029年,中国社科院预估2027年,《经济学人》认为2025年。但现实提前:2022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2024年减少139万。未来几十年,这一趋势将加速。
更深层问题是老龄化加速。中国从轻度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10%)到中度(20%)仅用24年,而法国用100多年、美国60多年。这不是自然过程,而是人为干预结果。中国“未富先老”:人均收入中等,社会保障薄弱,却提前进入老龄化。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21.1%;2035年将超30%,达4亿人——超过美国总人口。
年轻人负担沉重:一对夫妻需赡养四个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填补养老金黑洞。2024年出生人口仅954万,到2050年,这批27岁年轻人将面对2000多万退休老人。抚养比从2010年的12%(8人养1老人)升至2022年的20.8%(5人养1老人),2050年将达50%(2人养1老人)。养老金体系濒临崩溃:社科院报告称,2035年城镇职工养老金将耗尽。东北省份已入不敷出,依赖中央调剂。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非经济发展自然结果。日本、韩国在进入发达国家后老龄化,过程渐进。中国却在中等收入阶段“高速老龄化”,社会活力丧失。年轻人流行“不婚不育保平安”,反映绝望理性选择。
多恩布什法则在中国应验
经济学家鲁迪・多恩布什的法则——“危机到来比想象漫长,一旦发生比想象快”——完美描述中国人口危机。政策实施40年渐进酝酿:出生率断崖下降,性别失衡积累。然后,突然爆发:2022年起人口负增长,社会危机全面显现。
性别比例失衡是关键环节。自然出生性别比103-107:100,但政策下重男轻女导致选择性流产。2004年峰值121:100,制造几千万“剩男”。总体男多女少(119:100),但教育领域反转:2023年大学新生女生占比63%,云南高达81.73%。从2009年起女生超男生,源于一孩家庭对女童教育倾斜,加上女生更自律。
这形成“剪刀差”:高学历女性过剩,倾向嫁学历更高男性,但高学历男性稀缺。结果,25-29岁未婚女性从2000年9%飙至2023年43%。结婚登记从2013年1347万对跌至2023年768万对,总和生育率2023年仅1.01(全球最低),新生儿仅902万,甚至低于1961年饥荒期。
以上描述了一个危机连锁反应:婚姻市场崩塌导致生育率崩塌,进一步引发劳动力萎缩、养老金危机,最终造成社会不稳。人口学家易富贤警告,这是中国经济最致命风险。
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中国中位年龄已达40.1岁,高于美国的39.1岁。中国从“年轻大国”变“老人国”,而美国通过移民和自然生育保持活力。
年轻人躺平 陷恶性循环
近几年中国经济断崖式下跌加剧年轻人就业困境。2025年,中国迎来创纪录的1222万大学毕业生,比2024年多出43万。这些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却面临经济下行、劳动力供需失衡的残酷现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6月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4.9%,虽较2023年同期的21.3%有所下降,但北京大学学者估计真实失业率高达46.5%。8月,这一数字再创新高,官方承认就业压力“急速放大”。专家指出,这一代年轻人被称为“烂尾娃”,面临严重心理创伤,不愿接受低品质或不稳定工作,转而选择“躺平”。
就业难的原因多重交织。首先,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岗位需求萎缩。房地产崩盘、贸易摩擦和消费低迷,使制造业和服务业招聘锐减。其次,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学历毕业生期望高薪知识型岗位,但市场提供多为低端劳动密集型工作。学历贬值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被迫与高中生竞争底层职位,导致“躺平”言论流行。再次,人口政策遗留问题加剧竞争:独生子女一代独享资源,长大后却面对“四二一”负担,养老压力让就业更显紧迫。
“躺平”已成为年轻人应对绝望的理性选择。这一现象源于2020年代初,指完全退出竞争激烈的职场,过简朴生活。社交媒体热词如“全职子女”(在家啃老)、“老鼠人”(失业或就业不足的千禧一代与Z世代)层出不穷。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政府停止发布青年失业数据后,劳动力市场状况只能靠坊间轶闻推测,许多年轻人心灰意冷,选择“躺平”而非奋斗。
躺平不仅是个体行为,还放大人口危机。失业或低薪让年轻人无力承担结婚生子成本,导致结婚率断崖式下降:广东省、福建省、四川省2025年登记结婚人数同比减超30%,贵州省超50%,离婚率却快速上升。生育率雪崩进一步恶化劳动力萎缩,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学家傅利曼分析,这代人与父母不同,即使经济压力大,也不愿屈就低质工作,转而躺平退出社会循环。
专家警告,若不解决就业难,中国将面临“迷失一代”。北京需推动结构性改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减税提振企业、直接发钱刺激消费。同时,尊重个体选择,减轻养老负担,激发活力。否则,躺平潮将加剧社会不稳,人口与经济双重危机交织,恶性循环下去。有专家也指出,由于极权体制造成中国经济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