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不禁落泪的是,黄百韬的最后命令是:“弹尽,部队不可再退。我自裁以谢国家。”(图片来源:合成图 看中国)
徐蚌会战(陆称:淮海战役)常被称为国共内战三大会战中最“诡异”的一场。诡异之处不在战术,而在于共军怎么能预知国军每一支援兵团的方向?为何黄百韬还未起动就被三面合围?邱清泉本具最高机动力,却一路被提前堵死?
共军为何能精准判断国军指挥层的心理?
这些疑点,直到战后吴石案曝光、再对照《粟裕回忆录》中多处敏感文字,才串成完整图像——国军最高层“正在想什么、准备怎么打”,共军早已知悉。原来淮海战役不是战输,是“被算计”输;不是兵力不足,而是情报外泄。而这条情报线,就落在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
《粟裕回忆录》最具爆炸性的暗示有:“我军得到可靠来源,已掌握敌人兵团行动计划”。此外,在描述围歼黄百韬兵团时,有一段常被忽略的文字是这样写道:“我们已从可靠渠道得悉敌东线各兵团的增援路线和出发时间,因而能提前部署主力,将黄兵团包围于碾庄。”
再对照国民政府战史资料:“东线兵团增援路线”、“出发时间”属绝对机密,只能在参谋本部、徐州剿总层级流转。能知悉此等情资的人不超过20人,而吴石正名列其中。
粟裕紧接着又写“敌人内部判断我们不会在此方向投入主力,因此行动迟疑。”换言之,共军甚至知道国军内部“如何判断共军意图”——这已非单纯情报,而是战略层级思维也被掌握。《粟裕回忆录》这两段文字,就是中共对吴石的“隐性致敬”。

淮海战役联合前委,左起:苏武、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提前包围的“孤军”黄百韬 淮海战局崩溃点
黄百韬兵团原本不该成为包围焦点根据国军《淮海战役档案》记载,黄百韬第七兵团虽驻于碾庄,但依原定计划应可先向徐州西北移动或与邱清泉形成东西夹击,再退守海州港口一线,这些选项都能避免被单独歼灭。但共军却提前在碾庄周边布置三面合围,仿佛“知道黄百韬一定会停在那里”。
粟裕自己写:“黄百韬不走,我军即得机会。”问题是——共军为何确定黄百韬不会转移?关键原因在于共军掌握了国军高层对黄兵团的“错误估计”。
蒋介石、杜聿明原以为碾庄有铁路可作补给,不会立即危急,因此无敌意识。而中共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错判”,才敢大胆布阵。
让人不禁落泪的是,黄百韬的最后命令:“弹尽,部队不可再退。我自裁以谢国家。”黄百韬死前还留下一句军令:“我军不应成为徐蚌战局之羞,我以死谢天谢地。”他知道自己兵团之死,是整个淮海战局的崩溃点。也知道自己被迫守在此地,是因为敌军提早知道了他的位置、计划与援军时间。这不是单纯的战术失误,而是人被“提前算死”。可以说,黄百韬并非是战术失败,而是死于中共渗透下的军政破口。

邱清泉行军时激动的说:“共军怎么会知道我走这条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看中国)
国军最强机动兵团被“逐点堵死”邱清泉殉国
邱清泉第12兵团是国军最能打、行军最快的部队,一般共军是忌惮的。但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却指示要以精锐部队:封锁双沟、瓦解邱兵团的补给线,以地雷、反伏击点封死其行军走廊。这一系列部署,是必须在邱兵团尚未出动前就完成的。
粟裕说得非常清楚:“邱清泉急于救黄百韬,此为我军事先掌握的情况。”也就是说——共军知道邱兵团“会急于救黄百韬”。
邱清泉行军时激动的说:“共军怎么会知道我走这条路?”这句话后被多名生还军官回忆引用。原因只有一个:邱清泉的一举一动,在共军掌控中。原来邱兵团的增援路线也被提前掌握
在陈官庄被完全包围后,邱清泉弹尽粮绝,将士饿到吃马皮、吃草根。最后他说:“吾兵尽,吾职尽。”并跳入枯井自杀殉国。显然,邱清泉不是被共军打死,是被中共掌控情报后导向的战局逼死的。

粟裕(左)回忆录有多处文字披露最高情报内幕,堪比最具爆炸性的暗示。(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情报外泄未战先败 认清中共狡邪真面目
黄百韬与邱清泉之死并非偶然,只是“提前被写好的剧本”:国军不知道共军知道什么,共军却完全知道国军会这么做,也因为双方掌握度不同,造成战局如同“单方透明”,可以说淮海战役不是战术之败,而是情报外泄下的猎杀。这种战局不是互相对峙,而是国军被放在透明玻璃盒里,被敌人逐一解体。
然而,直到退守台湾才发现原来吴石,身为国军最高阶将领却是“决策层情报”的泄露者。吴石案在1950年审判时,被定义为:泄露中央最高层的“兵团部署”、泄露徐州剿总的“救援计划”、泄露国军对共军的战略误判,并泄露空运、粮秣、补给能力,还泄露了蒋中正(陆称:蒋介石)、杜聿明、刘峙三人之决策分歧。这些完全不是普通情报,而是左右整个战役节奏的核心信息。
粟裕能在《回忆录》中描述有:敌军判断、敌军心理、敌军误判、敌军行军节点、敌军援军时间。当然这只有参谋次长层级才能提供到这种深度的机密情报。
淮海战役中被歼之国军不是败于兵少,而是败于共军对其行动了如指掌。淮海战役中被歼的十余个军,合计约17万人(东线与中路主力),其中大多数死亡集中在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以及李弥、黄维等援军的尾追部队。不是死于战术差,而是增援路线被提前封死、兵团被提前包围、指挥心理被提前预判、空运与补给被提前设伏,国军每一步都在共军预计之内。
如果把所有线索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唯有吴石能掌握国军最高层情报,共军如何能提前掌握黄百韬、邱清泉行动,粟裕这样承认:从可靠渠道获得敌军部署与出动时间,因此国军每一个行军节点都被堵死,17万人也被歼灭、两位名将殉国,徐州、华东全线崩溃,国民政府全面溃败。
当然,回到当时的情境,国民党内、国民政府内的共谍绝对不只有吴石一人,但结合国民政府史料和《粟裕回忆录》留下的历史证词,可以勾勒出:吴石泄密使国军主力成为透明标靶,因此淮海战局才会从第一天开战时就已注定败亡。而今人如不能汲取历史教训,认清中共狡诈的真面目并有所应对,亚洲灯塔——民主自由的台湾何以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