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绘。(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世界各地,人们纪念英雄和贤者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国家为人物竖立青铜雕像,有的选择在神圣的殿堂中为他们设立牌位。
在东瀛之国的神社中,就有这样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三位来自中国的历史人物,被供奉在日本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场所之中。要知道,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错综复杂,到了近代还发生过侵华战争和抗战。那么,是什么样的人物,能够超越国界和民族情绪,赢得日本民众如此特殊的敬意和感念呢?我们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徐福 蓬莱渡海传文明
说起徐福,就不得不提及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在众多方士之中,徐福以其出色的口才和丰富的知识脱颖而出,声称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那里生长着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灵药。
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的话,命他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携带大量的粮食、工具和生活物资出海寻找仙药。然而,这一去便是永别,徐福再也没有回到中原大地。根据日本史料记载,徐福一行人最终抵达了日本列岛,在那里定居下来。
徐福并非空手而来,他带去数千名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更重要还有先进的中原文明。当时的日本还处于相对原始的农耕时代,而徐福带来的冶铁技术、农业知识、医药学问和各种手工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他教会日本人如何炼制铁器、如何种植水稻、如何制作更加精良的农具,甚至还传授了文字和礼仪制度!
更为难得的是,徐福并没有以大国的文明传播者自居而趾高气扬,而是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他的后代在日本繁衍生息,据说日本的秦氏家族就是徐福的后裔。
在日本人心目中,徐福被尊称为“秦始皇之臣徐福”或“徐福仙人”,他的地位近乎于“开化之祖”,“文明之父”。许多日本学者认为,徐福的到来标志着日本从绳文时代向弥生时代的过渡,是日本文明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新宫市和歌山県徐福公园的徐福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日本全国有超过50处与徐福相关的遗迹和神社,主要集中在九州地区、关西地区和关东地区。其中最著名的供奉地是和歌山县新宫市的徐福公园和徐福神社,这里被认为是徐福登陆日本的第一站。公园内有徐福墓、徐福像和徐福纪念碑,每年10月都会举办盛大的“徐福祭”,吸引大量日本民众和中国游客前来参拜。当地人相信,徐福在这里传授了捕鱼、农耕和医药知识,至今新宫市还保留着许多与徐福相关的地名和传说。
佐贺县的金立神社,位于佐贺市金立山麓。这里以徐福为供奉主神。相传徐福在此山修炼,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神社内保存着“徐福渡来之地”的石碑。每年都有大量信众前来祈求健康长寿。当地还建有“徐福长寿馆”。
在鹿儿岛县的冠岳神社,相传徐福最后在此定居终老,当地有“徐福墓”和“徐福之井”,被视为圣地,不得喧闹吵到圣人安眠。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民间还形成了“徐福信仰”,许多人相信徐福带来的中医药知识能够治病救人。在一些地方,人们甚至将徐福视为医药之神来供奉。每年都有大量日本民众前往各个徐福遗迹参拜,祈求健康平安。一些日本历史学家甚至把徐福举高到日本神话中的“神武天皇”的原型之一,足见其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蒋介石 “以德报怨”四个大字
提到蒋介石,这位在中国现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在日本神社中的牌位却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二战结束时,日本已是一片废墟:城市被轰炸成瓦砾,工业几近瘫痪,民众流离失所,经济濒临崩溃。在1945年的对日广播演说中,蒋介石却做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决定,审慎处理日本的战争赔款,并保护在华日本军民。他深知,如果当时就强行索赔,将导致日本社会彻底崩溃,引发东亚新一轮动荡,不利于中国自身与地区稳定。同时,他秉持《论语》中“以德报怨”,妥善安置在华两百多万日侨,这个决定在当时的中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许多经历过日军暴行的民众难以接受这样的“宽大处理”。而蒋介石快速下令为日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组织船只将他们安全送回日本。在那个充满仇恨和复仇情绪的年代,蒋介石的部下严格执行了他的命令,保护了数百万日本侨民的安全撤离。许多日本家庭因此得以战后团聚。
27年后的1972年,日本经济已经腾飞,各亚洲受害国也陆续获得了战争赔偿,日本具备支付能力,并准备好对中国的战争赔偿了,中方索赔眼看水到渠成。当时毛泽东却在中日建交谈判中主动永久放弃战争赔款。以牺牲民族利益换取中共建交筹码。当时的日本政府喜出望外,但日本学者界对毛泽东这一举动并无特殊好感。
在日本,尤其是经历过二战的老一辈日本人心中,蒋介石是被视为恩人的,是救命恩人。许多当年被安全遣返的日本侨民及其后代,对蒋介石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中正神社。(图片来源: 公有领域 )
在爱知县额田郡幸田町的中正神社,专门供奉蒋介石(蒋中正)。
热海市的伊豆山神社,也是供奉蒋介石的主要神社之一。这是在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后,一些日本民间团体和当年的遣返侨民组织,在伊豆山神社为他设立的牌位和纪念碑。碑文上写着“中华民国总统蒋公之灵”,并刻有“以德报怨”四个中文大字。每年蒋介石的忌日,都会有日本民众前来献花致敬。
一些当年的遣返侨民家庭,在自家的神龛中供奉着蒋介石的牌位,这种私人供奉的形式在日本并不罕见,代表着最真挚的感恩之情。
在横滨的日本战后遣侨纪念馆中,专门设有感谢蒋介石的展区,展示了当年遣返过程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
在日本的一些学术界和政界人士看来,战后日本能够迅速从废墟中重建,没有被沉重的战争赔款压垮,蒋介石的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些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蒋介石的决定,战后的东亚格局可能会完全不同。
林净因 “点心之神”改变日本饮食文化

日本点心,独具特色的和菓子。(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相比前两位,林净因的名字在中国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在日本却享有崇高美誉,被尊称为“林净因大人”。
林净因是北宋著名隐士诗人林逋的第七代孙,生于元朝末年的动荡时期。1350年,他在中原地区结识了来华求学的日本僧人龙山德见,两人成为挚友。当龙山德见学成归国时,林净因决定随他一同前往日本,寻找新的人生际遇。
林净因来到日本时,正值室町时代初期。当时的日本饮食文化相对简单,点心大多是用米粉制作的硬脆饼类,口感单一,缺乏变化。这与中国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林净因发现,日本人之所以做不出松软的面食,关键在于他们不掌握面粉发酵的技术。
于是,林净因开始在日本传授中国的发酵技艺。他将中国的馒头制作方法与日本本地的食材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奈良馒头”。这种馒头外皮松软,内馅香甜,一经推出便风靡日本,很快就从奈良传播到京都、大阪等地,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心。
林净因不仅传授技艺,还开设了日本第一家专业点心店“盐濑总本家”,这家店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仍然在营业,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点心老字号之一。林净因的后人世代相传,将点心制作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和菓子”文化。
在日本饮食文化史上,林净因的地位无可替代,日本所有的点心师傅都将他视为行业的开山鼻祖,“点心之神”、“饼祖”。在日本的点心行业,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学做点心,先拜林祖”。
例如,奈良市的汉国神社(林神社),这就是供奉林净因的主要神社,位于奈良市内,建于林净因去世后不久。神社内专门设有供奉着林净因的神位,还保存着林净因当年使用过的制作工具的复制品,以及记载其生平事迹的古老文献。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林净因的生日)和忌日,这里都会举办隆重的“饼祭”,日本全国的点心师傅、和果子店老板、以及普通民众都会前来参拜。
饼祭(菓子祭)是日本点心行业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每年在汉国神社举办。祭典当天,来自全日本的点心名店都会献上自己制作的精美点心,供奉在林净因的神位前。祭典包括传统的神道仪式、点心制作技艺的展示、以及新人点心师傅的拜师仪式。这一天,整个奈良市都弥漫着点心的香气,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
在东京的明治神宫附近,也有一处供奉林净因的“菓子神社”,主要由东京的和果子行业协会维护。每年春秋两季,东京的点心师傅都会在此举办祭祀活动。
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和文化中心,在吉田神社内也设有林净因的牌位,许多京都老字号和果子店的传人,每年都会前来参拜。
在日本各大城市的点心行业会馆中,几乎都设有供奉林净因的神龛或牌位。新入行的学徒在拜师学艺时,必须先向林净因的神位行礼,表达对这位祖师的敬意。
在日本点心师傅心中,林净因是技艺的传授者、精神的引领者。什么精神?他代表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的进取态度、以及将美食带给人们幸福的使命感。所以,许多日本和果子老店的店训中,都提到要继承林祖精神,做出让人幸福的点心。
日本著名的和果子品牌如“虎屋”、“源吉兆庵”、“鹤屋八幡”“塩瀬総本家”等,都将林净因视为精神领袖。其中“塩瀬総本家”就是林净因创立的那家店铺的直系传承,至今已传承至第24代,被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店内至今保存着林净因的画像和他使用过的器具。
在日本的饮食文化研究领域,林净因的贡献被认为不亚于任何一位历史名人。没有林净因带来的发酵技术,就不会有今天日本丰富多彩的和果子文化,也不会有享誉世界的日式点心。每年,日本的点心销售额超过1.5万亿日元,从业人员超过数十万人,这个庞大的产业追根溯源,都要归功于林净因当年播下的种子!
更有趣的是,林净因的影响还延伸到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讲究“茶点相配”,而和果子作为茶道中不可或缺的点心,其发展与茶道的兴盛相辅相成。可以说,林净因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味蕾,还影响了日本的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国人可能不太熟悉他,在日本,他可是如此这般的响当当的大人物。
这三位被供奉在日本神社中的中国人,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贡献的领域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自己的才能和善意,为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带去了福祉。
徐福带去了技术,推动了文明的传播,蒋介石展现了宽容,播下了和解的种子,林净因献出了手艺,丰富了日本饮食界文化。他们在日本获得的尊崇,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真正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日本民众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在这种跨越国界的尊敬面前,既往的历史恩怨都退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