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最重要的4大習俗(組圖)

作者:清淺整理 發表:2023-12-19 20: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圖片來源:Pixabay)

2023年的冬至將於12月22日到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亦是一年中很重要的陰氣消、陽氣長的轉捩點。簡而言之,冬至日,代表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來臨,且雖然天氣寒冷,人們卻因為即將迎來新春的日子而感到歡欣。今天一起來瞭解冬至的重要習俗吧!

從科學角度而言,冬至當天的太陽是直射南迴歸線,因此身處北半球的民眾可以感受到冬至的白日短暫、黑夜漫長。古書說冬至有三種意思:「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大戴禮記·夏小正》則載說:「日冬至,陽氣至」。

等到冬至過後,日照會漸漸往北移動,白晝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這即是古人所謂的「冬至一陽生」。

面對冬至這一節氣,古人總開心的表示歡迎,這到底是為甚麼呢?這就如大詩人杜甫在詠冬至的七言律詩《小至》中所說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強調每天的天時人事變化非常快,轉眼間又到冬至了,等冬至過去後,白日逐漸增長,天氣逐漸回暖,春季即將到來。沒錯!冬至雖冷,卻也同時預告著春天就在不遠處了。人間的共同喜事之一,自當包括了迎接暖春,而古人重要冬至的程度則如同過年一般。《後漢書》有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為了慶祝冬至降臨,漢代百官特地將冬至這天訂定為「國定假日」,連後代的帝王也開始在冬至舉辦盛大的祭祀儀式,平民百姓也選擇在這時候祭祖。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瞭解冬至重要的習俗有哪些吧!

吃湯圓/吃餃子

象徵團圓的湯圓,已經成為冬至的必備食物之一。
象徵團圓的湯圓,已經成為冬至的必備食物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大家應該很熟悉「吃了湯圓長一歲」這句俗諺。這話是指在被古人視為過年的冬至這一天裡,如果吃下了湯圓就代表增添了一歲。從古至今,此習俗都持續流傳著。根據《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表示,這是因為祭祀神明時會奉上煮好的、象徵「食甜嘴甜」之意的甜湯圓。另一種說法指:冬至當天能夠轉運,而首要方式就是吃湯圓。因為湯圓象徵著圓滿、團圓,遂吃湯圓時,是為「取圓以達陽氣」之吉祥意涵。也就是為了使陽氣回復,以圓的象徵迎接陽氣。於是,每逢冬至將至,各商家無不盡力推銷自家湯圓,希望能順利招攬顧客,讓他們在寒冷的冬至日裡與家人共享熱呼呼的湯圓。

如今提及象徵團圓的湯圓,大家都已經認定它就是過冬至的必備食物之一,而湯圓其實還有多種別稱,例如:湯糰、團子、圓子、丸子、牢丸、牢九、粉角等等。湯圓的種類亦繁多,不只有甜鹹之分,連內餡都各有特色。

此外,湯圓的顏色亦各具意義。根據民俗專家表示,代表金的紅色湯圓,能夠招來桃花與人緣;代表銀的白色湯圓,能夠招來財富、興旺事業。因此,建議冬至這一天至少各吃一顆紅湯圓與白湯圓,好讓新的一年裡能更加圓滿順利。

吃餛飩、餃子

北方的民眾會在冬至時吃餛飩或餃子。據悉,南宋都城臨安人盛行在冬至吃餛飩,最初是用來祭拜祖先,後來才逐漸轉成為節俗。不過,為甚麼要吃餛飩呢?因為餛飩象徵著陰陽交替、天地交運,且「餛飩」與「混沌」有諧音關係,而餛飩外型又是白色麵皮包裹著一團餡料,正象徵著天地渾沌景象。於是,民間傳說冬至吃餛飩一俗,正是為了紀念中華始祖盤古在「混沌」中誕生一事。也就是說,冬至吃餛飩代表了祝賀初生、新生之意,亦被認為是有助於改運長智,代表「增長智慧、能有好運氣」。

至於為甚麼要吃餃子呢?據說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如同討人喜歡的金元寶,具有招財進寶、好運旺旺來之意。

貼湯圓

除了上述的吃湯圓,民間還曾流行將湯圓黏貼在門上這一習俗。根據《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所載,清代家家戶戶的孩童會將湯圓直接黏貼在器具、門窗、桌椅、床櫃上,或是供奉在水井、家禽家畜居住的地方,這即是簡便的「餉耗」儀式。此儀式是在向守護著我們的神祇(例如窗牖神、傢俱神等等)傳遞感謝、犒賞辛勞之意,同時亦期望未來的一年裡,自己一家人能獲得福氣,並再次得到神祇的護佑。

高拱乾修纂的《臺灣府誌》中,也記載了「餉耗」這一習俗:「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透過這一習俗,可見過去的民眾對自己平日裡所使用的器具懷藏著深厚的感情與謝意。

據悉,「餉耗」儀式過後,取下湯圓,並將之乾燥過後,可以再給孩童食用,以示保佑生長。

坊間流傳不同版本的消寒歌,各自呈現不同風情。
坊間流傳不同版本的消寒歌,各自呈現不同風情。(圖片來源:Pexels)

數九

在民間文化中,流傳「數九」這一習俗,根據《民俗慶典招財的妙用》表示,冬至的時候相當酷寒,天地萬物正處於休息階段,民眾為了避寒也會暫時停下工作,留在家中享受休閒時光。由於在家無事,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逐漸發展「數九」這一習俗。也就是每天都在數日子,且是以九為單位,等數滿九個九,達到八十一日後,就代表寒冬要結束了,民眾準備要迎接百花盛開的「春分」了。

其實,這種數日子來迎接春天的民俗遊戲是從先秦時代就出現了,但當時是從冬至開始數四十六日,好迎接「立春」。看來,無論天數多少,期待溫暖、和煦春季的到來可謂一代一代的共同希冀。

然而,人不愧為萬物之靈,腦筋動得也快。人們認為,光是數九實在是太無趣了,不如來創作歌曲吧!於是,「九九消寒歌」就這麼風光登場了。這首歌的歌詞描述著氣候變化,也提及了民眾平日進行的休閒活動。但坊間流傳的消寒歌因地不同,版本眾多,在為大眾的生活增添情趣之際,亦反映了各地風俗民情。其中,最廣為人熟悉的就是下面這首消寒歌:

一九二九不舒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兵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可別以為只有歌曲,「九九消寒歌」流傳到了明代,從士紳階級又自數數發展出了「畫九」、「寫九」習俗,並開始了「九九消寒圖」這一雅趣遊戲。繪製這類圖主要是在記錄著數九後的天氣,並占卜著隔年的農作物豐收狀況,另具有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圖」的詩句大多是九個字,且每筆字都只有九劃,例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至於圖畫類的「消寒圖」,則包括:繪製著盛開的八十一朵梅花的梅樹,或是圖文並茂的消寒圖,搭配著押韻的「九九歌」。簡而言之,從冬至這天開始,人們便在「消寒圖」上增添一筆或畫上一朵花,在此期間歷經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等等節氣,等到畫上了八十一筆之後,圖文也就完成了,這時候也就要進入受歡迎的春分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