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很美 但重点在下联(图)

发表:2023-07-10 15: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无锡东林书院 依庸堂今貌。对联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图片经过裁剪)
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今貌。对联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图片经过裁剪)(图片来源:Zhangzhugang/维基百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段著名的对联出自晚明的东林书院,由复院时的创办人顾宪成(1550-1612)题写,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

东林书院,又名龟山书院,创立于宋朝,由顾宪成、高攀龙复建于晚明,在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明代东林书院师徒们在此读圣贤书、议论时政,被政敌称为东林党,对晚明历史影响重大。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国家的政治社会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东林书院的兴废也反映了朝廷政治势力的消长。

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上书院讲会的风气十分盛行,东林书院的创建人顾宪成曾在各地讲学,声名鹊起。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东林书院首次大会,当时顾宪成广邀江南学者,聚会三天,形成了书院讲学的高潮。此后每月均在书院讲学三日,听众多达数百人。另外也和邻近书院交流学问,联系密切,包括金坛志矩堂、宜兴明道书院、常熟虞山书院和桐城崇实会馆等,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广大书院网络。东林书院巨大的社会效应,也为它赢得了在朝堂上的一席之地。

东林书院的讲授内容,并非为了科举考试,而是面向广大群众,具有王阳明立学的精神。顾宪成希望透过讲学,引导人心,改变社会。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书院以治世为根本目的的治学精神。而这也是当年孔子讲学所体现的儒家正宗风范。

反王学末流、反阉党

东林书院的发起人以儒家正统自居。他们积极关心时政。在学术上,东林书院标榜“反王学”;政治上,则以“反阉党”闻名。

对于前者,其实东林书院针对的是空谈心性、走向极端的“王学末流”,而非王阳明本人。

对于后者,直指着明朝权力中心的腐化。而随着东林书院的讲学感染了在朝在野的有识之士,许多年轻官员纷纷发声抨击腐败、要求改革。然而因为矛头直指大奸宦魏忠贤,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东林书院的被毁。

被魏忠贤迫害

受到东林书院讲学所启迪的青年官员,以“清流”形象出现于朝堂之上,引起了魏忠贤的忌恨,故以“东林党人”称之。天启五年(1625)八月,魏忠贤罗织罪名,又矫诏下命,削夺四位主要东林人士的官职诰命。同年十二月,魏忠贤又发布《东林党人榜》,公开通缉三百零九名“东林党”人士,意图赶尽杀绝。

天启六年,魏忠贤再逼死院长高攀龙,又杀害了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东林七贤。更将东林书院封闭,除了先贤祠堂以外,全部拆毁,夷为瓦砾。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林书院,田地和建筑材料都被变卖,而所得金钱全部运往宫中内库。一时之间,东林党在朝廷中的台面势力几乎被灭。

虽然当时北京的东林人士“累累相接,骈首就诛”,但由于根基深厚,残余的东林人士转移到无锡东南鸿山间,在祠宇道舍里继续坚持讲学。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建国号为“大元”,挥军南下,铁蹄踏破最后的大宋江山。宋末宰相文天祥奋勇御敌,即使孤臣无力可回天,依旧誓死不降。临死之前,留下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句话,至今依然照耀着后人。而它所体现的,是无私无我、舍生取义的士人淑世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经典对联,体现的也是这样的胸怀。在风雨如晦的纷乱时代,作为知识分子,依旧要能耐着性子,涵养自身能力与道德。然而,这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圣贤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国、天下的太平清和。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坚持静心读书的根本目的,也是这副对联的根本精神。

责任编辑:李子霁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