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週刊引述張藝謀的話說,但是,在當今的中國,「不可能拍這種影片」,不僅僅是政府不允許,而且是因為「中國的觀眾不想看某些種類影片」。
張藝謀說,「對以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之後那種審視文化大革命的方式審視自己的過去,中國人現在已經沒有興趣。」他說,「我也不過是作出某種調整,以適應當今的中國時代精神。」
時代週刊認為,在這種問心無愧的妥協之下,張藝謀拍攝了《英雄》,張藝謀希望的是在中國從事他的事業,而不是在國外,也不是違反中國法律在地下工作,他不僅僅已經決心在中國大陸現行的保守體制內追求他的職業生涯,而且他將如下目標視為己任--拍攝既能夠讓官方審查人員滿意又能夠達到自己的藝術標準的影片。
國際電影界因此時常將張藝謀視為持不同政見導演--雖然張藝謀本人沒有任何成為異議人士的意願。
張藝謀可能只是想使自己能夠在現存的體制中適應下來而已。在中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治上一直動盪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理解人們只求在體制的邊緣上生存下來的願望。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戰中,張藝謀的父親曾參與國民黨軍隊同共產黨作戰,在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兩年後出生的張藝謀是在被視為叛徒的環境中長大;文化大革命中,張藝謀被迫離開學校,並被禁止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分配給他的工作是政治上最不良分子所能夠得到的--在陝西中部的一個棉紡廠作夜班守門;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後,張藝謀年齡已經太大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以賣血而得到的錢購買的照相機。
張藝謀的姻兄想法將他的攝影作品讓中國文化部長見到,於是,1978年春天,張藝謀得到到北京電影學院報到的通知,當年秋天,27歲的張藝謀沒有參加入學考試而成了文化大革命後中國第一批攝影專業的大學生。
後來張藝謀轉到導演專業,他說,他轉專業更多地是出於改變他過去政治上的地位,而不是出於任何對電影的興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