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若干問題分析

作者:曲格平 發表:2005-02-26 15: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生態安全的重點主要是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質資源、大氣等自然資源。同時,從維護國家利益出發,解決好外交和外貿領域的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引起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應看到,我國生態環境基礎原本就脆弱;龐大的人口對生態環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壓力;我國雖已確定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但是以犧牲環境求發展的傳統發展模式依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衝擊和破壞。因此,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就當前來說,影響生態安全的主要問題有四大方面。

  1國土安全問題

  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人民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是人類棲居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來源,就是在人類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國土資源的多寡和優劣仍然是決定一個國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一個先決性條件。當前中國國土資源面臨著諸多問題,構成了對生態安全的嚴重威脅。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水土流失嚴重

  據近期遙感調查,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355.56萬km2,佔國土面積的37.42%,每年流失表層土在50億t 以上,喪失的肥力高出全國化肥的產量。這不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使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導致化肥用量的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卻又愈來愈瘦,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耕地的肥力主要存儲於表層土。表層土的流失導致了土壤肥力的不斷衰退和生產力的不斷下降。據科學家的研究推算,形成1cm 厚的土層需要120-400年時間,而一些地區每年流失的表層土在1cm 以上,有的甚至超過3cm ,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從50年代以來,由於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耕地267萬多hm2,平均每年6.7萬hm2以上。同時,嚴重的水土流失又淤積了江河湖庫,是許多地區洪水災害的重要原因。不僅被稱為懸河的黃河是由大量泥沙淤積而起,就是滔滔長江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長江上游每年土壤侵蝕量高達15億t 以上,其中1/3的泥沙進入干流,2/3的粗沙、石礫淤積在支流河道和水庫中,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是造成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災害的主要原因。據調查全國水庫泥沙淤積已達200億t 以上,相當於減少了庫容1億m3的大型水庫200座。一位外國專家在考察了黃河流域後感慨地說:黃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這句話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和反思。可以說,水土流失是中國面臨的頭號環境問題,這個生態環境問題得不到控制,生態環境特別是農業生態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的成因,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二是人為因素,主要是不適當的開墾,像陡坡、草原的開墾造成的植被破壞,過度採伐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壞等等。從50年代以來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的形勢分析來看,人為因素是主要的。

  1.2土地荒漠化加劇

  我國天然草原近4億hm2,約佔國土面積的40%,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天然系統,也是環繞東北、華北、西部最大的綠色屏障。但是,草原在嚴重退化和沙化。目前我國沙化土地168.9萬km2,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7.6%。其中有116萬km2的沙漠是在目前技術和財力條件下難以治理的;有52.9萬km2的沙化土地經過努力是有可能恢復其原有的草地和耕地面貌的。另外,還有90多萬km2的土地處於明顯沙化的過程中,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也會逐步變成荒漠的。目前,形成了一條西起塔里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東西長約4500km,南北寬約600km 的風沙帶。據統計,目前我國土地沙化面積每年擴大3000km2,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據初步測算,50年來我國土地沙漠化面積已經有 10萬多km2,相當於3個海南省的面積。由於沙漠化的發展,給沙區經濟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困難。據專家估計,每年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 540億元,相當於西部5省1996年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一些地區還形成了生態難民,僅青海省由於沙化破壞了人類生存條件,遷移生態難民就達20多萬人。2000年北方地區遭受了13次沙塵暴襲擊,長江下游地區也受到了影響。2001年元月1日就來了沙塵暴,並且接連不斷。統計表明,大面積的沙塵暴頻率在不斷加快: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

  水土流失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石漠化的出現。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和甘肅、陝西部分地區,山高坡陡、表層土壤薄(一般為10-30cm ),由於植被破壞,隨雨水的沖刷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在0.5~1cm ,有些地方高達2-5cm ,現在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裸石山,被稱為「石漠化」。這是繼西北地區土地沙化蔓延的又一新的惡性發展,也是造成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群眾生活困難的重要原因。

  土地沙化的加劇,有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不適當的人為活動引起的。主要原因有:(1)盲目開墾,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區三次大規模的毀牧、毀林開墾,破壞草地667萬hm2,毀林18.7萬hm2,其結果是開墾一塊沙化一塊,農牧林三者皆傷;(2)過度放牧,據統計,草場超載率高達50%-120%,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0%。解放以來,我國牧區家畜由2900萬頭(只)增加到9000多萬頭(只),而草地(牧場)面積卻減少了667萬hm2;(3)濫採濫伐,沙化地區燃料匱乏,加劇了對沙生植被的破壞,同時濫挖沙生植物,如甘草、麻黃、髮菜等等。據測算,每挖1kg 甘草就要破壞8-10畝土地,甘肅省每年因挖甘草破壞草場面積就達90萬畝;(4)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以鄰為壑,不顧整體。不少地方攔蓄河水,造成下游土地沙化嚴重發展,這方面的事例舉不勝舉。改革開放以來,毀草種田有所遏制,生態恢復和建設取得了一些經驗,但從整體看,超載放牧和破壞植被現象仍然突出,局部有所好轉,整體仍在惡化,土地沙化仍呈加速發展趨勢。

  1.3耕地退化,鹽漬化和酸雨的發展突出

  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有4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壤鹽漬化發展突出,現已形成的鹽漬化土地近37萬km2,加上原生的鹽漬化土地,面積已達80多萬 km2.耕地一經鹽漬化,農作物產量急劇下降,甚至棄耕。鹽漬化土地的形成是由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特別是不適當的用水方式造成的。

  從 80年代在西南部分地區出現酸雨,到90年代整個南方地區都出現酸雨;北方城市地區出現酸雨的比率也超過了50%;酸雨面積已佔到國土面積的30%。酸雨主要是燃煤排放的S02形成的,我國每年S02排放量在2000萬t 左右,是世界上排放最多的國家。據有關研究表明,S02排放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1165億元,約佔GDP 的2.0%。

  1.4非農業建設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資源在不斷減少

  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的15年,淨減少耕地54萬hm2,相當於減少了江蘇或吉林的全部耕地。近年間,修改了《土地管理法》,加強了對耕地資源的管理,形勢有所好轉,但每年被佔用的耕地仍在20-30萬hm2之間。全國已有666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其中463 個縣平均耕地已不足0.5畝。這對中國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威脅。

  從以上列舉可以看出,我國在國土資源方面的問題觸目驚心,構成了對生存環境的嚴重威脅,對此應引起高度的警覺。國家對生態安全問題給予很大重視,列為「十五」計畫的重點,特別是在西部大開發中做出了一系列安排,重要的在於落實。

  2水安全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離不開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人類在農牧時代,水源是生產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水源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決定因素,沒有水源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水源危機,有人稱:「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便是水」。當前我國水形勢嚴峻,構成了對國家生態安全的嚴重威脅。全國每年降水總量6.2萬億m3.但人均量很低,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分布極不均衡,形成南澇北旱的局面。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0%以上,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總數的1/3;而北方地區乾旱少雨,水資源佔有量很少,耕地卻佔全國耕地的60%以上,旱災已成為農牧業的主要災害。同時,水資源短缺也嚴重影響了城市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在北方地區,河流萎縮斷流、乾旱加劇是帶有普通性的問題。

  2.1湖泊退化是水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

  我國湖泊普遍萎縮和退化。以長江流域湖泊為例:50年代有1066 個,到90年代初減至182個。因圍墾和淤積,華北平原的白洋澱水面縮小了42%,洞庭湖水面減少了46%;湖底平均升高了1m,蓄水能力大為降低。青海湖在1959-1988年的30年間,湖面下降近3m,現在還在繼續萎縮。又如,內蒙古的阿拉善地區,由於上游截留水源,致使流經額濟納綠洲的水由過去每年的12億-13億m3,銳減至2億m3左右,居延海等上百處數平方千米的沼澤和湖泊乾涸,大片樹木枯死,綠洲變為荒漠,人民生活困難,形成了大批生態難民;新疆塔里木河由於上游取水過多,致使河流斷流,流程縮短300多km,造成下游流域生態系統嚴重惡化。令人高興的是,今年開始從上游放水,形勢有所好轉。

  2.2水資源的另一威脅來自污染

  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統計,每年污水排放量410億t (水利部的統計為600億t ),其中80%未經適當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全國有75%的湖泊明顯受到污染。在調查評價的10萬km河段中,47%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 10%的河段污染嚴重,已喪失使用價值。在北方的遼、海、淮等流域,污水與地表水的比例高達1:6-1:14.對我國118座城市的飲用水調查顯示: 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只有3%的城市水質處於清潔狀態。據我國有關專家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 的1.46%-2.84%。水污染加劇了水源緊張局勢。

  2.3水資源緊缺的主要原因是低效率使用

  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大半個中國都處在水危機中。據報導,缺水導致華北平原生態急劇惡化,許多地方出現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現象。西部開發更是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制約。中國水資源雖不算豐富,但如果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不致造成今天這種窘迫局面。可以說中國水資源的緊缺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低效率使用,重點是農業的大水漫灌和工業生產中的低重複使用。萬元GDP 用水量,發達國家一般在50m3,其中瑞士為5m3,日本為21m3,以色列為24m3,法國為29m3,英國為13m3;而我國萬元GDP 用水量則為730m3,我國工業萬元用水量不僅高於發達國家,也高於印度、巴基斯坦等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農業用水也是如此。還有產業結構不合理,在水資源緊缺地區不適當的種植耗水量大的農作物,開辦耗水量大的工業企業;對水資源開發管理不當,一條水繫上游不顧中游,中游不顧下游,各自為政,各取所需;許多地區超量開採地下水,地面下沉,土地生態急劇惡化。水價過低也是造成水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水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

  現在出現的水資源短缺,可以說是威脅我國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國民經濟能否持續快速發展,西部大開發能否取得預期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資源的有效供應。因此,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擺上戰略地位,認真加以對待。

  3環境與健康安全問題

  不是任何環境條件下都可以孕育生命的。人類的生命是適宜環境的產物,當環境質量發生不良變化時,人類的健康也就相應受到影響,甚至難以生存,歷史上一些古老文明的衰亡就與環境的退化有密切關係。工業革命後,人類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與此同時,也給自己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危害。人類確實到了該全面權衡利弊,選擇正確發展道路的時候了。

  3.1有毒化學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引起廣泛關注

  從整體上看,地球生態環境正在向著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趨勢變化,比如國際公認的大氣污染引起的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減少、森林和草原的急劇消失、土地沙化的蔓延、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有毒化學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其中環境污染特別是有毒化學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2000年12月通過的《關於就某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採取國際行動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簡稱POPs公約),對毒性極高並在環境中持久存在、能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逐漸富集、還可轉移到下一代體內的有機污染物採取子管制措施,首批被禁止的有12種,其中農藥8種,化學品2種,工業副產物2種。又如《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簡稱PIC 公約),為了防止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通過國際貿易可能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和環境造成災難,化學品出口國要通知並徵得進口國的同意,方可出口。經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多年調查研究證明,許多化學品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毒性。初步確定140種物質對動物有很大毒害,其中有很多化學品對人有緻癌毒性。據科學家調查研究表明,80%-85%的人類腫瘤與化學品致癌有關。

  3.2「環境激素」掀開了面紗

  近20 年來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環境激素」。一些西方國家對此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世界衛生組織給環境激素所下的定義是:「使內分泌功能發生變化,並因此而對個體及其子孫或者集團產生有害影響的外因性化學物質或者混合物。」這種物質通過環境介質和食物鏈進人人體或野生動物體內,干擾其內分泌系統和生殖功能,影響後代的生存和繁衍。英國科學家發現,長期生長在受污染水域中的大部分雄性魚,竟會變成兩性魚或雌性魚;鳥類吃了含有殺蟲劑的食物產卵減少,蛋殼變薄,難於孵出小鳥,使一些珍稀鳥類瀕臨滅絕。歐洲、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廣泛調查發現,1938-1991年期間成年男子的精子數量平均減少了50%,致使20%的婦女不能生育,並且畸胎、怪胎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西方國家已初步篩選出70種化學品為環境激素類物質。在日本,環境激素引起了社會的恐慌。日本環境省公布了67種化學物質為環境激素,其中有7種是最危險的(丁基錫、辛基苯酚、壬基苯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八氯苯乙烯、苯酰苯、鄰苯二甲酸環己酯),多用來製造塗料、樹脂、可塑劑、洗衣劑等,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美國對數千種化學物質進行了風險評價確定,把對生物有急性或慢性毒性、易揮發、難降解、高殘留,易在生物體內富集,並致畸、致癌、致突變這個範圍內的化學物質作為控制對象。在美國的《清潔水法》中,規定299種污染物為控制對象,在《清潔空氣法》中規定189種污染物為控制對象。

  3.3中國的有毒化學品危害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雖然對環境污染和有毒化學品的危害缺乏全面的調查評價,但從目前掌握的情況和監測數據看,形勢不容樂觀。

  大氣污染物成分複雜。從大氣污染來看,我國北方城市大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年平均濃度為336μg /m3,超出國家一級標準2倍以上,超出國際標準數倍甚至10多倍;而其中大同的年平均濃度為721μg /m3,蘭州的年平均濃度為668μg /m3,令人觸目驚心。無怪乎在聯合國有關機構公布的世界10大污染嚴重城市中,中國竟佔據了7個。據測定:華北某大城市大氣中有害污染物130種,其中 7種為苯系物,13種醛酮類,9種為鹵化烴類,25種為低分子烴,5種為環境激素,25種為農藥類;另據廣東一個縣級市主幹道測定,在氣溶膠中有70多種多環芳烴(PAH )且濃度很高,類似這種大氣成分的城市並不鮮見。

  水環境中的有害物質種類繁多。據江蘇省對全省25個水源地監測,含有有機污染物質504種;在遼河瀋陽段,檢出有機污染物143種;松花江中檢出有機污染物374種;沱江檢出175種;珠江檢出241種;近海海域污染也很嚴重,據大連與日本北九州合作對大連灣的監測,共檢出有機污染物220種,其中有一些屬優先控制的物質。

  在各類食物中和日常用品中的有害物質與國際標準相比差距懸殊。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最高殘留限量標準。我國的現狀與這種標準相比差距懸殊。我國有農藥生產企業2000多家,農藥產量按有效成分計達40多萬t ,各種製劑150萬t 左右。在生產的農藥中多數為高毒性品種,加之使用不當,滲入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各類動物肉類、茶葉、中藥材以及被加工的食品當中。另外,國家雖然三令五申,不准在飼料中濫用生長激素、抗生素和一些化學合成藥物,但屢禁不止,問題很多。據對部分城市的調查顯示:由於長期食用含激素的食物,女孩的月經初潮已由20年前的平均14歲左右提前為現在的10歲左右,育齡男性的平均精子數量已比40年代降低了60%,腫瘤患者呈上升趨勢,特別在城市更為明顯。

  上述事例表明,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質量低下,對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是我國生態安全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可以說,我國環境污染是嚴重的,構成了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反映了我們對市場經濟管理能力的不適應,特別是法規不健全,政府監督管理能力低下。食品安全是人類生命的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第一輪「菜籃子工程」的實施,解決了長期以來蔬菜短缺的狀況,成績很大。現在應提出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的要求,重點解決污染問題,生產無公害蔬菜。因此,當務之急是健全法規,盡快立法和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標準,並強化政府的監督管理。

  4生物安全問題

  4.1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重要方面

  保持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生態安全的重要方面。據估計地球上有500萬-3000萬種生物,包括了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人類只是這群生物中的一員而已,當然是一個智慧最高和影響力最大的成員。地球上的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有機共生體,人類也是靠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而生存和發展起來的。人類食物的90%來自20多種動植物,衣物也來自生物,就是醫藥也主要來自生物,只是到了近代出現了人工合成藥以後才減少了這種依賴,但是一大半的藥品原料仍來自自然界的生物。今天,世界人口正在不斷增長,糧食的需求和其他方面的需求愈來愈多。這些需求向哪裡索取?還是要向自然界索取,主要的還是要向生物界索取。生物多樣性是物質資源的巨大寶庫,對於這座寶庫,人類只不過利用了其中的微小一部分,大大小小加起來也不過200種左右的生物,還有大量的生物有待人類去認識和利用,來為人類謀福利。

  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大自然中,不顧後果,進行掠奪式的開發,造成了森林被毀、草原破壞、水源污染、環境被毒化,龐大的生物群落因失去了適宜的環境而急劇消亡。自恐龍絕跡以來的人類社會發展時期,是物種滅絕的高峰期,物種滅絕的速度是自然界死亡的100-1000倍,大量生物在人類尚未認識到它的價值之前就消亡了。物種的消亡是致命的,一個物種消失了,就永遠不可恢復。現在物種以每天一個到幾個的速度在消失,如按照目前人類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繼續下去,預計每分鐘會消失一個物種。據專家稱,一個物種的滅絕,常常導致10- 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目前全球大約有11%的鳥類,25%的哺乳動物,34%的魚類正瀕臨滅絕。專家們指出,如果生物繼續大量消亡,人類的生存也會發生危機。

  在中國,據估計在3萬種的高等生物中有3000種處於瀕危滅絕境地,中國政府頒布的第一批《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共 389種。中國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種數共有123種,列為國家保護名錄中的一二級保護動物有277種。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國家。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野生動植物的濫捕濫獵,加劇了生物消亡的速度,因此保護我國的動植物資源迫在眉睫。

  4.2轉基因生物技術和生物體潛伏著極大風險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轉基因西紅柿在美國面世,如今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等已在大田大面積播種。美國55%的大豆、50%的棉花和30%的玉米都是轉基因品種。美國市場上已有各種轉基因食品4000種。加拿大60%的食品包含了轉基因成份。我國也開發出了一批轉基因作物,轉基因抗蟲棉已開始大面積播種。現在轉基因農作物已在很多國家推開,生物技術和農業的結合,正在創造一個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然而,轉基因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潛伏著極大風險,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荷蘭科學家宣布,轉基因食品會把抗藥性轉移給有害細菌,導致產生「超級病菌」,也會導致抗除草劑的「超級野草」,會給人類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英國生物學家稱,轉基因土豆會對人體免疫系統造成危害;美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抗蟲害的轉基因玉米的花粉會導致蝴蝶死亡。這些事例都說明轉基因食品可能潛伏危險,科學家為此呼籲轉基因食品在沒有取得科學論證之前,不要匆忙推向市場,否則將導致毀滅性的環境和健康災難。科學家指出,「基因污染」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從長遠看對農業生產是不利的。近幾十年來,農業綠色革命已經極大地削弱了農業生產的生物多樣性,如果再急著推廣品種更加單調的轉基因作物,將會使更多的經過時間考驗和凝聚著許多代人心血的良種走向消亡,有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災難性後果。人們還對基因種子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大「基因污染」而憂慮,一些基因種子公司在世界各國不斷註冊基因專利,目的是實現種子壟斷,進而實現對一些國家農業和食品的壟斷,操縱一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如1999年美國孟山都公司生物技術和基因種子銷售額達到51億美元。全球前10名大種子公司則控制了世界種子商業貿易的1/3.

  總之,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對這種技術要採取既積極又慎重的態度,在沒有證實它對農業生產有益、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之前,不要匆忙推廣和進入市場。我國在轉基因技術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但在推廣應用上就採取了慎重態度,除抗蟲棉等少數品種外,並未在農田大面積推廣。在加入WTO 以後,我國農業生產面對國際市場的嚴重衝擊,種植沒有轉基因的糧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具有很大的競爭力。這是一個機遇,要抓住。

  《環境保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