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雨衣----鬃須(圖)

作者:吳樹枝 發表:2006-02-02 23: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水』是神賜於萬物生命的珍貴禮物,是萬物滋長的泉源。有句話說:『有水就有生命』、『水是萬物之源』、『沙漠中的綠洲』,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在顯示『水』之於每一個生命有多麼重要。

大地變化萬千,氣候依地形區域不同,而其雨量相差甚大。就拿臺灣寶島來講,多山高嶺的東部與平原西部,其降雨量就有很大的區別。東部多高山,地形陡峭,剛好攔截雲中水氣,雨水自然充沛,有時還過量呢!若是碰到颱風光臨時,更是豪雨不停,洪水滾滾,稻田汪洋一片,宛若湖泊,形成奇特景觀。


古代以農業為主,工業尚未發達時期,百姓都懂得用天然植物編織成擋雨工具---「雨衣」。而這雨衣它的名字叫『鬃須』,這是筆者小時候常使用的雨具『鬃須』。它是以一種天然材質『鬃樹上的須』作為材料做成,很笨重,軟中帶硬,卻是古代擋雨水的好材料。

『鬃須』這玩意兒有些農民自己會做,但困難度比『斗笠』要高,也費時,故除少數農民自編外,大都採取購買方式。在40、50年代,在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許多套『鬃須』備用,它分成上下兩截,就如同現代人穿的套裝一般。不過這天然雨衣雖然可擋風雨,穿著身上卻很刺皮膚,現在想來還渾身不自在哩。

『鬃須』與現在的雨衣相同,尺寸也分大、中、小,但沒有現在分得這麼細。也有訂做的,就如胖子身材其魁梧壯大,大號根本無法適應只好訂製,且價碼也不一樣。以前做生意,可說絕大部分都是誠實交易,而且同村裡的人都互相認識,不會亂開價的。

但隨著時空轉移,塑膠工業起飛後,『鬃須』逐漸被塑料製成方便、輕巧、價廉的膠製雨衣所取代,此項傳統技藝逐漸沒落,至今快速悄悄的不見蹤影,留下的只是好用,但笨重、刺皮膚難受的回憶。

現在鄉下要想看到『鬃須』已經是不太容易了,只有在少數傳統博物館可窺見其貌,還得專人解說呢!現今40歲以上的讀者大都能有印象,年輕的則可能沒有概念,此文或許能幫助你對雨衣的演變過程,對『鬃須』有進一步認識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