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10年擁堵見證「亞洲第一」盲目求大之害

發表:2006-06-15 16: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目前,這座「亞洲第一大站」的運力幾近極限,與之相伴的是旅客的「四難」:進站難,出站難,接人難,停車難,四難彙集成一起,造成了「西站10年擁堵之痛」。

依我看,北京西站的擁堵之痛從它破土動工的那一刻起早已注定,建成之後更是無法挽回的事實。10年前的盛況如在眼前,北京西站甫建成時,它的「亞洲第一大站」的身份,讓許多人很是自豪了一把。誰會想到,正是這個「亞洲第一」害了它。

因為大,這個火車站已經背離了一個車站理應給旅客提供的「方便、快捷、安全」的宗旨,旅客的出入困難重重。筆者每年都數次從這裡出入北京城,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大」所帶來的麻煩。以出站為例,即使在乘客稀少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按正常的步行速度,一個人從下火車直到走出西站到達打車處或者公交車站,沒有20分鐘是不可能的。站內的建築如此複雜,路線七拐八彎,台階上了一層又一層,真的就像迷宮一樣,讓人苦不堪言。更不用說春運等運輸高峰期了,也更不用說肩扛手提的行李累贅了。在人潮擁擠之間,像《新京報》所提到的花上「一個小時零六分鐘」出站,絕非特例而是常態。由此造成的安全隱患非常之大。

因為大,造成建設資金跟不上,原先的設計藍圖無法「變現」,使本已先天不足的車站更加不堪重負,最終成為「瘸腿」工程。按照原規劃設計,北京西站這座「特大型綜合性立體交通樞紐」分流暢通:乘客分別通過地鐵和南北廣場出站,其中地鐵分流40%~50%,南北廣場各分擔約25%~30%的人流。而現在的情況是,由於「後續資金不到位」,南廣場建設遇阻,地鐵更一直停留於圖紙上,使得原本設計上只承擔25%~30%的人流的北廣場,不得不承擔百分之百的客流量。如此一來,西站不堵豈不是怪事?

那麼,火車站一定要那麼大嗎?我不知道當初的設計者出於何種考慮,將西站弄得如此複雜、如此龐大,是否是保證客流量所必須?我看很可能並不是這樣,據總設計師朱嘉祿提供的資料顯示,西站總建築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是北京站的7倍。而我在另一篇報導中看到,北京站年客流量約5400多萬人次,西站是多少呢,也就約6000多萬人次而已。以北京站來衡量,西站的客流量與其建築面積顯然不成比例。而作為「亞洲第一大站」,北京西站的客流量更是遠遠低於日本東京站,東京站日均客流量高達80~90萬人次,是西站的5倍。而毫無疑問,東京站的規模比北京西站要小。無論是與同城的北京站相比,還是與日本的東京站相比,西站的「大」都顯得有些大而無當。

探究北京西站10年擁堵的原因,只能說,它是一個「盲目求大」思維的犧牲品。這一思維和行事方式,引誘並控制著某些決策者,直到今天仍然有著較大的市場 ——這在我們的城市建設中尤為突出,其極端表現即為好爭「第一」。請看我們的城市裡那些讓人驕傲的「世界第一」、「亞洲第一」,有多少是非建成「第一」而不可的?有多少是出於實事求是的理性考量,而不是因為面子和利益所致?

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在設計者的藍圖上,北京西站或許是一顆龍種,而後人收穫的,卻極像一堆難於收拾的跳蚤。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